專業AV行業的黃金時代開啟于IT產業變革帶來的數字化技術。視頻壓縮和音頻壓縮技術的出現讓模擬到數字信號傳輸變成了可能;有了數字技術,網絡上豐富的內容資源,通過共享的音視頻系統,任何信息都是唾手可得,讓我們告別了“廣播”、“窄播”,走向一個“個播”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單向到互動的轉變愈演愈烈,曾經在科幻片里出現的隨時隨任意控制如今通過一個隨身攜帶的手機、Pad協同辦公就變成了現實;IT化帶來的分布式技術讓中央信號切換方式即將和我們告別,一個小小的交換機足以讓行業里的老玩家們命數難定。

IT行業帶來的改變從產品開始,對專業AV商業模式的互聯網思維滲透也初現端倪。幾十年來,專業AV應用憑借客戶需求的獨特性、個性化和差異化,成功避開了其他行業那樣由于被大量復制而導致的價格戰危機,成為電子行業里面少有的幾個高利潤行業。然而,這一次是否仍能幸免于互聯網大潮的沖擊卻讓人憂心。光從技術上來講,AV行業的護城河早已不如從前寬廣,信號源與顯示設備之間的純物理連接已經不再那么明確,甚至向IT系統的虛擬連接轉變;多年來AV系統的信號傳輸不壓縮模式開始模糊不清,很多大型的系統應用都開始采用IT系統的壓縮標準;在一些大公司,IT與AV管理人員的區分也不再那么明確,因為AV產品與IT系統的融合已經深入到了應用層。
對于廠商而言,當然是用戶端有什么需求,就開發什么樣的產品去迎合。只有企業、產品和用戶之間結合起來打造出一個生態圈,才能維持自己的長久競爭力。在過去幾年,我們不乏看到一些有先見之明的企業開始從技術和產品專家身份轉身,逐漸淡化自己的顯示技術如何優秀,自己的處理能力如何強大,控制技術如何領先,而是向市場傳遞出一些更高大上的理念,比如“可視化解決方案”,“融合大數據的系統”,“智慧城市”等等。雖然概念層出不窮,但目標指向卻都相當明確,那就是結合用戶對IT形成的依賴,開發出更多順應IT習慣的應用方案,而且,廠商們似乎都說得更少,做得卻更多了。
如此一來,新的商業模式也正在試探性生長。專業AV行業的城墻這么多年之所以牢不可破,技術標準的缺失、需求的不可復制性所帶來的價格不透明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既然如今技術和產品與IT基因越來越像,那IT運作的那一套能否搬過來。一些行業攪局者開始思考著這樣的問題。于是不少企業開始試水電商模式。據了解,專業視聽行業整體賣家目前約20,000余家,買家70,000余家(包括專業音視頻、安防監控、廣播電視、舞臺燈光、智能家居)。如果聚焦專業視聽行業中的專業音視頻部分,2015年數據,行業活躍賣家6,000家,占整體行業賣家約35%比例。如果這一數據屬實,那么至少說明電商模式是被認可和接受的,或者說至少大家是愿意嘗試的。當然,對于這一模式,不少人認為很難行得通,畢竟專業AV是一個對產品和系統專業性要求很強的領域,產品的應用也并不是買臺手機、買臺電腦自己琢磨那么簡單。至于離那么一天還有多少,這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