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2006的圓滿落幕標志著今年的大型廣電會展活動全部結束。縱觀今年的四大會展—CCBN、NAB、BIRTV、IBC,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鮮明的共性特征:電視高清化和內容分發渠道多元化已成為各大會展上的當家主題。而此兩點,又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后數字化”時期廣電行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演進。
演進(Evolution)系相對于革命(Revolution)而言,與后者的質變特性相比,它是一種量變的過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數字化對于廣播電視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如果再推后四十年(1954年),彩色電視的誕生則是先于數字化的另一場電視革命。
時至今日,當廣電已進入“后數字化”時期,人們對數字電視概念的接受程度與六年前其被正式提出時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生態鏈各環對開發數字電視事業、產業的熱情更是登峰造極之際,高清化和內容分發渠道多樣化演進開始登上舞臺,并逐漸成為主角。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還是必然之中的偶然?見仁見智。
當二十五年前高清電視首次出現時,人們曾驚嘆于它的高清晰16:9畫質。但在當時的模擬時代談高清,難免有“空中樓閣”之嫌。數字時代的到來為高清電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將“空中樓閣”變成了“金字塔尖”,引誘著越來越多的人朝著它去登攀。可當你自以為抵達之時,“金字塔尖”卻又在向上攀升,進入了一個更高層級。這就是參觀者在今年NAB和IBC上目睹的分辨率高達7680×4320像素,22.2聲道環繞伴音,幅型比16:9的“超高清電視系統”(Ultra High Definition TV System)。這,則是高清電視自身的演進。
“后數字化”時期的另一個演進方向是內容分發渠道的多元化。以移動(手持)電視、IPTV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業務即是此演進方向的突出代表。不過,與高清電視不同的是,無論是移動(手持)電視還是IPTV,在進入數字時代之前談論它們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新媒體本身即是數字媒體,其存在是建立在數字技術之上的。
盡管對新媒體—特別是IPTV的屬性目前尚存爭論,但新媒體基本可看作是傳統電視媒體在數字時代的自然延伸。只是,當這種延伸觸及到了傳統意義上其他行業的“領地”,帶來利益沖突,并進而限制生產力發展時,需要我們對現有生產關系作出適當調整。
高清化和內容分發渠道多元化,一個向上升質,一個橫向拓面,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說“演進”是當下行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的話,那么“標準”則可說是近期廣電的行業詞匯。
無論是地面數字電視傳輸國標的“八年抗戰”終成正果,還是移動多媒體廣播行業標準平靜之中的“呱呱墜地”,這困擾了中國數字電視事業、產業發展多年的標準瓶頸,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全告突破,同樣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必然之中的偶然,是內因外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盡管圍繞地面國標和移動行標的技術業界還存些許爭論,如知識產權和產業化程度問題等,但瑕不掩瑜,兩大標準的先后出臺無論是對于建設創新性國家的戰略要求,還是對于發展我國數字電視事業、產業,重塑我國數字電視產業鏈,加快民族工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現實要求都意義重大。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標準的頒布擺脫了洋標準對我們的束縛,它在歐標DVB-T、美標ATSC,以及日標ISDB-T之外,創建了中國的標準,標志著中國人在繼3G及下一代互聯網IPv6相關標準創建方面取得成功后,在數字電視領域也實現了標準的突破。在一年過渡期之后,國標的實施將徹底結束中國數字電視市場的“標準圈地”現象,從而牢牢把握住中國數字電視市場開發的主動權。同時,地面國標和移動行標的頒布,以及“鑫諾二號”直播星的升空,也標志著在有線數字電視之外,我國的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又有了新戰場。一個天地一體,協同發展的我國數字電視新格局正在形成。
身處這樣的年代,倍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