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片的各種爆炸效果、超級英雄的上天入地,可能已經讓你審美疲勞。不過,這并非說明電影工業已經走到了盡頭。比如杜比(Dolby),這個經常出現在電影片尾、有著黑白Logo的音頻影像技術廠商,已經在著手開發下一代電影技術。

走進杜比實驗室,你會發現它早已不是你熟悉的那個“音效廠商”,其舊金山總部內,擁有一個已經建立了五年之久的新型項目。在這里,測試者要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看電影,同時還有其他工作人員在觀察測試者。

進入實驗室,首先需要穿戴各種監測設備,包括手指上的心率監測器、頭戴EEG腦電圖帽子、電力皮膚傳感器等等,還有一個Flir熱成像攝像機一直在拍攝你。實驗室的另一面,則是巨大的監測屏幕,顯示著觀影者的心率、皮膚反應等各種生物數據。
看個電影還要搞得像在醫院一樣,是為了什么?答案是:觀察和記錄觀影者的情緒反應。事實上,杜比雇傭了神經學家Poppy Crum作為公司的首席科學家,試圖通過基于情緒反應的數據,讓未來的電影更懂用戶、更加好看。

其實,你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某個鏡頭或橋段讓你感動到雞皮疙瘩都起來;或是一部非常驚悚恐怖的片子,汗毛都立起來了。杜比的目的正是如此,但它并非是要“拍電影”,而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到在某一幕最適合的音效和HDR效果,讓影片相比原版更令人感動或是害怕數倍!

聽上去有些玄妙,但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人類是一種感官動物。一部電影的劇本、故事再好,如果沒有合適的色調、鏡頭、剪接,出來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就比如一些經典電影的影院版和導演剪輯版。通過視覺、聽覺的增強,杜比的技術也許可以讓一部電影比之前更好看、更貼近觀眾的心靈,這其實是社會科技化、大數據化之后,電影應該做出的改變。
事實上除了杜比,Netflix、Hulu等數據驅動型的影視公司,近年來已經開始使用眼球追蹤技術來了解人們在應用界面中的位置,以此來優化用戶體驗。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來,也許《泰坦尼克號》再次重映,你會感嘆道:怎么好像比以前更好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