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火爆
從近一年的趨勢來看,以微影院為代表的數字電影院線正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2016年全國二級院線市場新增銀幕大約30,000塊,而其中新增影吧數量約3,000家左右,而僅僅在2014年,全國影吧的數量才只有200家。業內預測,未來3年內,全國將增加銀幕約10萬塊,微影院的新增數量也會達到10,000家。全國二線城市的私人影院和影吧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市場紅利也在快速釋放。
微影院就是微型影院,也稱作“私人影吧”,一個“微”字形象地體現了其主要特點。一是影廳微,一是容納的觀眾數量微。一個微影院一般都由多個小包廂組成,而微影院的規模也是大小不一。小則幾個包間,規模大的可以達到上百個包間。這些包間的室內空間往往也比較小,一般能容納2-5名觀眾,稍微大點的能夠容納最多10名觀眾。
與電影院相比,盡管微影院室內物理空間要小得多,投影幕的尺寸大多在100-150英寸,但在觀看距離上卻比影院的體驗更勝一籌,每個觀眾都能獲得4米左右的觀看距離,也就是說觀看到的圖像比影院要大。
微影院取勝當然不是靠提供的更高的圖像品質。據網上相關數據統計,去電影院看電影最讓人無法忍受的幾種行為,排在前幾名的有:小孩子在影院內跑來跑去大聲喧嘩、隨意接電話、遲到后座位被其他人占了。
想象一下,在一個私密性很好的空間內,你可以挑選一間畫風中意的包廂,點上喜歡的飲料、零食,慵懶地在沙發上來個葛優躺,觀看著高清畫質的藍光影片,沉浸在影院效果的環繞聲中。重要的是,你可以想坐就坐,想站就站,想躺就躺,再也不用像在電影院看電影那樣保持優雅的修養,生怕自己的舉止讓旁邊的人不快。對小編這樣有了熊孩子就再也不敢去電影院的家長來說,從此再不用擔心熊孩子在放映廳跑來跳去,甚至大聲說話引來周圍觀眾鄙視的眼光了。
微影院個性化和舒適的觀影體驗備受年輕消費者的追捧。以某家私人影院為例,每個包廂的裝修風格各有不同,天花板上投影了星空,房間地板也是鵝卵石玻璃的,每個包廂都有不同的主題風格,比如HelloKitty主題、客廳風格、商務風格、日式、海賊王等各種迥異風格,選什么主題完全憑借消費者的心情。某剛開不久的私人影院老板表示:目前我們的會員就有500多,每周都有幾十位的增長。而且這塊市場潛力巨大。
文化消費升級
催生微影院市場火爆行情的首要因素要歸結于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國內電影市場飛速發展,而真正能夠得到排片并且能公映的每年僅有400部左右,很多影片都沒有排片資格,即便有了排片資格,但出于資本利益的考慮,這些影片的排片量也非常少,大多數都只能淪為冷門影片遭遇電影市場冷遇。
不受大多數人歡迎,但并不意味著不受所有人歡迎,消費者對于電影的口味細分也是多元化的,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概就是如此。而且,不同影院影片的上映時間和下架都有一定的規則,影片上映期間如果沒有時間去觀看,影片很快就會被下架,消費者在選擇影片和時間上沒有主動權,更多的是影院什么時間放什么片,消費者被動去迎合。而微影院則可以抓住這部分需求,滿足不同觀眾的個性化追求。
另外,互聯網時代的娛樂方式是多元化的。君不見曾經主宰了人們娛樂方式幾十年的客廳電視就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跪拜,短短幾年時間就逐漸退出了年輕人的娛樂圈。我們在辦公室討論看電視,90后的年輕同事甚至一臉不惑地質疑:“現在還有人看電視嗎?都是哪些人?”在我看來盡管稍顯夸張,但這至少表明了年輕人的態度:我們能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主動選擇,與各類直播節目真人互動,在各類社交軟件上刷消息,而不是等著各類節目固定的播出模式,為什么還要被動等待?
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年輕消費者消費方式早已發生了變化,當年我們70/80后最主要娛樂方式之一KTV就日漸式微,“錢柜”、“大歌星”這些名噪一時的品牌紛紛傳來倒閉的消息。盡管如此,消費方式發生轉變并不等于不消費,相反,消費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停膨脹。不玩電視機,不玩KTV,不玩網吧,那總要玩點別的吧,反正總有新的娛樂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顯然,微影院則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上面我們說到,微影院私密性的服務特別受年輕觀眾的追捧,除了電影本身,高品質的服務也增加了微影院的吸引力。就像即便在大超市旁邊便利店依然能夠很好的存活一樣,微影院滿足了人們靈活、隨性的觀影需求,哪怕是各種美味的食物也甩出院線的爆米花+可樂的模式幾條街。
正是迎合了“你需要,我專業”這個需求,微影院的發展在全國二三線城市遍地開花。
達摩克利斯之劍
微影院市場增量爆發,對于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娛樂消費趨勢的需求可以說直接要害。但任何新生事物發展之初總是逃不開亂象叢生,微影院市場亦是如此。
首先,電影播放產業鏈中,用戶來消費的目的是觀影,內容始終占據著頭號重要地位。對于大多數微影院來說,電影版權成為致命問題。影院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片源庫存來吸引消費者,各類大片、小片、外國片、國產片可謂應有盡有,另一方面又要為正版片源購買付出高昂的成本,而這個成本恰恰是絕大多數私人影院不可承受之重。于是,很多微影院劍走偏鋒采用盜版,甚至從網上直接下載片源。就連“愛奇藝一起看”這樣的微影院加盟店也僅僅是購買了愛奇藝視頻會員,也就是說只有播放權,沒有電影版權。
曾在兩年前,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發給北京某微影院一份《告知函》:該微影院向公眾經營性播放的電影作品涉嫌侵犯其協會會員的著作權。如果你播放的內容有合法授權,麻煩你跟我們出示一下證明;如果你播放的內容沒有合法授權,麻煩你刪掉該部分內容并保證不再侵權。類似版權問題猶如懸在微影院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整個行業踩在政策紅線上膽戰心驚。
其次,安全隱患也是很多微影院存在的問題。正是由于微影院投資小、門檻低,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蔓延。但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由于很多影院甚至是由網吧、KTV改裝而成,空間逼仄,有的甚至窗戶也沒有,在整個場所甚至只有一扇大門,逃生標識也沒有,就連注冊都用咖啡廳和酒店等名義的也不乏甚者。安全隱患成為這類微影院的大問題。
國家出臺的《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微影院這類營業場所在營業前需要向消防、公安部門進行備案。場所的裝修、布置必須參照消防要求,完成驗收后才能開業經營。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大部分影院的安全意識都相當淡薄,無論是包廂還是走道都沒有擺放消防設備,安全隱患問題嚴重。

政策刮骨療傷
微影院盛行幾年來,諸如版權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市場抹不去的傷痛。作為新生事物,各類監管都尚無經驗可借鑒。整個市場可以說踩著監管的紅線在運行,哪天政策突然說不允許,或者取締,對于大量的投資人來說將是血本無歸。
而今年3月正式出臺的《電影法》,讓電影市場終于有法可依。而之前出臺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等相關政策讓微影院地位的合法性得到了認可和保證。
4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表示,要設置入口標準、制定設備標準、開展整體摸查、并將逐步發放點播影院和院線的牌照,使得微影院行業門檻提高,過去野蠻生長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在陽光化的監管下,微影院的版權問題、經營場所安全問題都將逐一得到規范。
另一方面,監管的加強必然帶來一輪行業洗牌。那些“三無”小作坊被正規微影院取代成為必然。一場驅逐劣幣的戰爭正在打響。微影院最終能否登堂入室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敬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