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高速發展的速度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快很多,曾經一臺電影攝影機可以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代已經終結,現在一臺電影攝影機當它上市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每一年無數的新技術都會經過更新走到專業電影制作者的眼中,讓所有人目不暇接,很多人無法適應。同時也有許多人對新技術持有狂熱的態度,甚至有些人對新技術達到了一個崇拜的境界,這會導致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對舊技術或者當下技術的不恥與不接受。作為職業的電影攝影師,如何能夠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依然保持對新技術的了解,不被事態所淘汰,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布萊恩·阿瑟的著作《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么》一書中,總結出了他對“技術”本質的認識,他的一些觀點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技術發展的方向。
(1)新技術并不是無中生有的,新技術都是從已有的技術中被創造(被建構、被集成)而來的。技術產生于其他技術的組合(combinations)。
(2)技術是被捕獲的現象(phenomena),是對現象的有目的編程。
在電影的拍攝中,成像是最為原始的一個技術。活動影像的形成是由若干靜態的影像按照順序播放,是利用了人眼的視覺殘留現象。光線能夠通過鏡頭在膠片上形成影像,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利用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象。拍攝時用的影視照明燈具,是利用了物體被加熱會輻射出能量,當能量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成為可見光的現象。
新的技術來源于舊的技術,電影攝影機是由無數種復雜的技術所組成。若要讓影像形成流暢的視覺效果,就必須在單位時間內拍攝出相應數量的靜態畫面(比如常用的24幀每秒),越多的靜態畫面就要求感光材料能夠在單位時間內獲得足夠的光線以獲得足夠的曝光,于是膠片的制作技術就成為了電影制作技術中的一個重要技術,新膠片的研發(感光度)的更新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的;鏡頭的光通量(光圈)也成為了該因素影響下的重要技術,更大的光圈需要鏡頭制作技術的基礎,而鏡頭制造技術的基礎來源于對小孔成像技術的理解,也來源于透鏡制造技術的使用,透鏡制造技術的使用來源于光在不同介質中會發生折射的原理。技術的最基本結構,包含一個用來執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這一集成的次集成。成像作為攝影機的主集成,為了完成攝影機的成像任務,還需要膠片的供片系統、鏡頭系統、攝影機支撐系統(三腳架)、監看系統(目鏡)等次集成。每一個系統都是一個集成,小的系統中也會有該系統中的主集成,以及該系統中的次集成。在電影的制作中,電影整體的制作技術就是主集成,電影攝影機就是次集成;當電影攝影機作為主集成時,成像技術、膠片技術、存儲技術等就成為了次集成。“理解技術意味著理解它的原理,以及它是如何將這種原理轉譯到工作構架中去的”。技術具有遞歸性,是由不同層級的技術組建而成的。已故的杰出工程教授約翰·曲克索(JohnG.Truxal)曾說:“技術,就是應用科學知識來達到人類特定的目標”。
之前的技術會成為現在新技術的組成部分,同時,其中部分的技術會成為某些尚未出現的技術的組成部分。以2016年最為流行的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來說,眾多全景拍攝設備在這一年內被發布,從高端的多攝影機結構到簡單的單攝像頭360度拍攝,可謂應有盡有。但是將這種拍攝設備向前追溯,可以發現在球幕電影,或稱全景電影之中,這種拍攝設備就已經被發明了,并且已經有了很多年的使用經驗。在這里,全景的拍攝設備首先是在球幕電影的拍攝領域內被逐漸完善,于是又成為了新興事物“VR技術”的重要制作技術之一。同樣,被越來越多人使用的GPS全球定位技術,當它與無人機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讓無人機有了自動導航等功能,由此發展出了很多的方便電影制作人使用的拍攝手段。
通過對技術的本質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技術背后的組成部分與組合方式。但真正重要的是了解技術是如何發展的,了解技術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可以讓電影制作者,尤其是攝影師在面對新技術的時候不再手足無措。
首先,找到新的原理。在成像技術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模擬人眼一直是技術發展的目標,當人們了解到人的雙眼所形成的像差是人對物體有立體感知的原因后,在這個現象中就創造出了出了新的成像技術——立體(3D)電影的制作技術。當科學家研究半導體,從而發現發光二極管的工作原理后,新的燈具就隨之而生,發展到現在,LED燈具成為了最新的燈光技術之一。
然后,找到不同的原理。陀螺儀穩定器相對斯坦尼康穩定器來說,就是用不同的原理,但是達到的卻是相同的目標。斯坦尼康穩定器用彈簧的機械機構來過濾拍攝者持有攝影機時產生的震動,從而達到讓攝影機穩定移動的目的;陀螺儀穩定器通過對位置的感知,將位移信號傳遞給相應的電機,電機發出與位移相反的力矩,從而達到使攝影機穩定的效果。
同樣,改變某件事情的操作方法以實現相同的目的,或改變某事運作的基本方式同樣可以產生新技術。在喬治·盧卡斯拍攝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時候,由于合成的要求,需要讓攝影機能夠以完全相同的軌跡進行多次運動,這時人為的操作方式將無法達到這一要求。于是,讓機械成為控制攝影機運動的方法幫助喬治·盧卡斯完成了這一任務,也正是這樣的方法讓特技鏡頭在多層合成的情況下還能夠讓攝影機運動起來,在視覺上給觀眾造成了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從此,“motioncontrol”這一設備成為了一項新的技術,直到現在都是電影制作中的高端制作技術。這種用機械精準控制攝影機運動的解決方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的應用場景是廣泛的。當一個解決方案被使用的次數足夠多時,它自身也就發展成了一個技術。“我們清楚,技術之后的人的思維與觀念是最為重要的。”
技術的本質和技術發展的本質在上文中得到了了解,那么了解這些本質的意義在與什么?對本質的了解,對每個攝影師在實際工作中的實踐意義是巨大的。
(1)技術的源頭是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技術的時候要了解技術背后的現象是什么。當對技術背后的現象了解后,就可以通過學習了解到實現該現象的其他技術是什么,這些其他技術就可能成為當前技術的新技術。
(2)了解新的現象與新的技術,專業的電影制作者,特別是電影攝影師,不應該只了解自己專業中的現象,也同時應該了解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學研究為人們揭示了新的現象,新的現象可以為我們所用,將特定的需求與可開發的現象鏈接起來,產生更新的技術。
(3)了解專業領域中域所包含的內容。同一個域中的不同組成技術,可以通過排序或者資源重組的方式來誕生新的技術。一個域其實構成了一種語言,當一個域中產生了新技術后,這個域將以某種新的語言進行表達。視聽語言的發展,與電影制作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新的技術的發明會誕生出相應的新的語言。有聲電影的出現、彩色電影的出現、3D電影的出現、數字技術的出現都將電影的語言與美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新技術有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先前技術的組合,所以這就要求對現存技術的儲備。
(4)理解技術“進化”的過程。這需要上文中所提到對功能的了解與知識占有,新技術的發起者通常很熟悉即將使用的原理、現象以及理論內容。技術不可能自己改變,而是根據人的需求而改變,新的技術源于新的需求,新技術先是精神的建構,然后才是技術的建構。
(5)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創新。創新總是出現在人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而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法往往都是通過創新來實現的。所以面對問題,要勇于創新,不因為對問題的妥協而失去創新的機會。
(6)在面對新技術的時候,嘗試尋找新技術背后的現象以及組成新技術的部件,這能夠對新技術進行更好的了解,同時還能夠成功發展出適于新技術的語言,并且預知到新技術發展的未來。
技術并不可怕,對于電影攝影師來說,新技術是挑戰,同樣是巨大的機遇。攝影師應該讓自己處于一個發展和前進的狀態中,不能以為掌握了某種新技術就沾沾自喜,而是應該不斷地學習,不僅要掌握新技術,更要讓新技術成為自己創作的新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