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行業單銀幕產出持續走低,小規模院線經營者率先被擠出,大型院線由于規模、運營、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勢,預計未來并購加劇,可以將其優勢復制到被收購院線,院線行業長期仍將走向集中。
全國電影銀幕數量持續增加但增速放緩,單銀幕產出同比降幅縮窄。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8年上半年全國電影屏幕總數55623塊,同比增長20.6%,環比增長9.5%。(較17年底新增4847塊,其中3D銀幕49190塊,占比88%。巨幕共計820塊,包括中國全國縣級影院銀幕20742塊,占比37%),影院和銀幕數增長逐漸回歸理性。引起票房急速下降的原因,除了影片內容本身,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影院精細化管理。
談起影院精細化管理的話題,這就繞不過賣品管理的幾大基本指標了。對于一名合格的賣品經理而言,你可以不教條主義,可以疏于對幾大指標的日常分析,但卻不能忽視它的功用,及其所代表的經營意義,不然當上司問起時,就會顯得很尷尬了。
要談起所謂賣品管理的幾大基本指標,首先人均毛利的計算公式肯定是最先要掌握的,即:
人均毛利=人均消費*毛利率
可見,要提升人均毛利,要么提升人均消費,要么提升毛利率。這里,毛利率就是賣品的第一大率。簡單地講:
毛利率=(商品價格-商品成本)/商品價格*100%
因此,對提升毛利率的舉措而言,要么提升商品價格,要么降低商品成本。關鍵問題在于,商品定價的權利并不完全由影院掌握。在實際經營過程中,許多影院要么執行總部的統一定價,要么就得受競爭對手的影響而無法漲價。 至于商品成本,可樂、玉米等原料供應商就那么幾家,市場的價格也是相當透明的,人工成本也已經被壓榨到很低了。道理是這樣,但實際情況是否會有什么改變呢?

首先,每一類商品的毛利率都不一樣,爆谷可樂的毛利率可以超過70%,而哈根達斯的毛利率可能很難超過50%。那么,即使不調整任何商品的價格,只改變商品的銷售結構,就可以改變整體的毛利率水平。 通過促銷毛利率高的商品,引進更多自制食品,在陳列上向高毛利商品傾斜這些方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此外,從影院的日常營運入手。 影院的賣品成本,除了那些“賣出去的商品”的成本,還包括那些“沒賣出去的商品”的成本。什么是沒賣出去的商品呢?就是那些“有差異的”、“損耗掉的”以及“該產出而沒有產出的”商品。對應的指標就是差異率、損耗率和產率。
所謂差異,就是電腦系統中的銷售數量與庫存的減少量不符,計算公式是:
差異=期初庫存+進貨-退貨-損耗-期末庫存-銷售量
舉個例子,7月1號賣品有100根棒棒糖,15號進貨200根,小明一不小心掉地上摔壞10根,到7月31號盤點還剩50根,電腦系統中顯示銷售了238根,那么差異是:
差異=100+200–10–50–238 =2根
倉庫中少了240根棒棒糖,但是電腦系統顯示只賣了238根,也就是說,2根棒棒糖不見了,這就是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很多,譬如收貨收少了,員工偷吃了,入機錯了,盤點數錯了等等。 差異很明顯難以接受,但是,要完全杜絕差異嗎?小編的答案是不需要。因為要減少差異就要增加管理成本,譬如培訓成本、監督成本、軟硬件投入成本等,當“為消除差異付出的成本”超過“差異本身”的時候,差異管理就失去意義了。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差異率,即差異金額占賣品銷售額的百分比,一般以周/月為單位來衡量,公式是:
差異率=以成本衡量的差異金額/賣品銷售額*100%
一般來講,月賣品金額在10萬以上的影院,如果差異率不超過0.2%,就是比較好的。月賣品金額偏低的影院,該指標可以高一些,但盡量不要超過0.5%。否則,就應該花力氣好好管一管了。

對影院來講,賣品保質期一般都比較長,不容易過期。而很多影院的爆米花又從來不廢棄,所以沒有什么損耗。另外,如果員工操作失誤導致賣品損耗的,許多影院要求員工賠償,所以很多賣品經理不關心損耗。然而,賣品管理好的影院,炸出來的爆米花都是有保質期的(一般是48小時),過期就得廢棄。一些自制食品,譬如魚蛋、關東煮,也是要求幾個小時就廢棄的(一般是4個小時)。高峰預制產品,如杯裝可樂,則是十幾分鐘就要廢棄。至于小的員工失誤,一般不要求賠償。 既然有損耗,那自然就有損耗率,即損耗成本占賣品銷售金額的百分比,一般也以周/月為單位來衡量,用公式表示是:
損耗率=以成本衡量的損耗金額/賣品銷售額*100%
損耗管理相對簡單,譬如要做好損耗登記,原材料(如玉米等)和半成品(如爆米花)的損耗要精確稱量,精確預估高峰銷量,小量分批預制,晚高峰之后少量多制等。 損耗率不同于差異率,沒有固定的指標。對賣品質量要求高的影院,損耗率自然就會高一些,對賣品質量要求低的影院,損耗率就會很低。以小編看來,損耗率過高過低都不好,各賣品經理可自行拿捏。

產率這個概念,關注的人很少,一般是針對自制食品的原材料而言的,譬如可樂糖漿、玉米、爆谷糖等。譬如一包可樂糖漿正常應該產出400杯小可樂,結果只產出了350杯,那顯然就虧了。這個350杯就是影院的“產率”,而400杯則是“應產率”。 該怎么計算產率呢?就是:
產率=折算后的成品銷售量/原材料的使用量=(成品1*折算系數1+成品2*折算系數2+…)/原材料使用量
再舉個可樂的例子,某影院7月銷售小可樂4000杯,中可樂5000杯,大可樂1000杯,共使用可樂糖漿35箱。我們又知道,1杯中可樂=1.33杯小可樂,1杯大可樂=1.83杯小可樂,則:
產率=(4000+5000*1.33+1000*1.83)/35=12480杯/35箱=356.6杯/箱
如果你的可樂供應商告訴你,糖漿的應產率是400杯/箱,那就意味著你的可樂糖漿產率不達標,你的影院因此遭受了損失。至于到底損失了多少錢,可以這么算(假設一箱可樂糖漿單價300元):
共銷售小可樂=12480杯
應使用糖漿=12480/400=31.2箱
多使用糖漿=35-31.2=3.8箱
成本損失=3.8*300=1140元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吧。如果你的影院賣品生意很好,而可樂糖漿、玉米、爆谷糖這些原材料的產率又不達標,一個月因此造成上萬元的損失,其實一點也不稀奇,你注意過嗎?

產率不達標的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不外乎數據原因、設備原因和操作原因。數據原因包括盤點失誤,收貨錯誤,損耗/庫存未精確稱量等;設備原因包括設備故障,調教失誤(如可樂機的糖水比)等;操作原因包括異常損耗,制作不標準(如加冰少,爆谷堆頭過高)等。 產率的管理難度相對要大一些,一是計算起來相對復雜。二是造成產率不達標的原因很多,排查起來不容易。如果沒找準原因,可能事倍功半。篇幅原因,小編不好贅述,只能靠各位賣品經理自己的功力了。 寫這么多,一是想說,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其實也有學問。二是想表明,別老盯著營業額、賣品占比這些結果性指標而忽視了過程性指標。否則,就算你知道賣品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在哪,也是惘然。
賣品部“上位”的關鍵在于如何細分觀眾需求,精準捕捉其消費心理,也就是做到真正的“攻心”。
Round1:專攻年齡層次
根據目前我國電影消費群體的年齡特征分布,我們將賣品消費對象主要分為18歲以下未成年觀眾、18-25歲的年輕觀眾、26-45歲的家庭觀眾和45歲以上的老年觀眾幾大類。根據不同觀眾的消費需求,可以使出不同的“攻心計”。
年輕觀眾
首先,從占比最多的年輕觀眾“下手”,他們多以大學生和年輕情侶等為主,一直也都是影院賣品收益的最大貢獻者。想要留住這部分消費者,并且吸引更多潛在顧客,影院更需要在賣品多樣性和創新性上下功夫。
在種類上,除了爆米花和可樂,可以增加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新品,或是增加原有商品的口味選擇。如:在川渝等地影院,辣味爆米花、辣味冰淇淋是否可以考慮安排一下呢?當然,在正式推出之前,可以先進行市場調查,直到符合主力觀眾的口味后才正式推出;

在包裝及宣傳上,可以結合當下熱點。如:以往被受眾定位于5歲小孩的“小豬佩奇”,前段時間受到一眾年輕人追捧,尤其是明星的跟風后,已成為一種潮流和時尚。影院賣品可以用包裝外加手表、手持風扇、小背包等周邊產品等形式,在滿足年輕觀眾標新、獵奇心理的同時,通過提高單價和銷售量獲取更多利益。
未成年、家庭和老年觀眾
未成年觀眾(兒童為主)更多時候帶動了家庭觀眾和老年觀眾的賣品消費。我們發現,帶孩子看電影的家長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輩,都分為兩種類型:對孩子有求必應型和對孩子嚴格管控型。
對于前者,影院只需要把重點放在小朋友身上即可。通過對小朋友興趣的了解,對賣品進行創新、引進;爆米花和商品形狀可以更兒童化;顏色、口味也可以更豐富。如卡通IP包材,在顏值上就吊打傳統賣品;再加上可定制的多種爆米花口味,勢必能收獲一大波小粉絲。
而對于嚴格把控型的家長,要想“撬開”他們的錢包,需要提前進行調查了解,如:一些家長純粹覺得價格太貴,而另一部分在意的卻是食品健康問題。如此以一來,影院便可以考慮是否需要降價或研發出適合小朋友的綠色健康套餐,真正做到滿足觀眾的消費需求,打開心扉和錢包。
Round2:專攻消費心理
一般說來,了解觀眾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是可以避免走彎路的一條捷徑。
時間緊迫
仔細觀察在影院賣品部消費的人群你會發現,很多觀眾通常是提前15分鐘或踩點進影院,一部分人可能毫無賣品消費的意愿,但更多的是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在選擇套餐、等待商品上。此時,他們的要求通常是快速。爆米花、可樂套餐,甚至一些預包裝的食品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選擇困難
對于那些提前候場,并在賣品部徘徊不定的人,通常是嫌價格太貴或者有“選擇困難癥”。針對這種情況,影院最好主動出擊,如:由賣品部工作人員為觀眾介紹當下新品或套餐,提供參考建議;同時,影院在設置賣品套餐時,應以醒目、簡潔明了為主,避免過于冗雜的套餐搭配,方便觀眾更快速、直接進行商品和價格的比較和選擇。
追求健康
不僅是帶小孩的家長,在全民提倡綠色生活的今天,一些觀眾的確對膨化食品和碳酸飲料接受無能,因此爆米花和可樂入不了他們的眼。部分有條件的影院已經在鮮榨果汁、有機食品等方面動了心思,但之后如何研發出更多符合觀眾口味的綠色食品,并且增加賣點和收益才是正經。
體驗消費
對于喜歡新鮮體驗的觀眾來說,也許對影院傳統的銷售方式無動于衷,在如今的體驗式消費時代,賣品部同樣可以給觀眾創造出不一樣的體驗。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讓觀眾自助填裝爆米花、可樂等即食方便的食品。
賣品衛生
韓國MEGEBOX影院將賣品部設計為開放式的廚房效果,這是經過前期嚴格的市場調研得出的解決方案。據了解,該影院在針對影響觀眾購買行為的四種要素:速度、味道、價格、衛生的調研中,衛生成為觀眾最關心的因素,而并非速度。讓觀眾目睹整個制作過程,是對賣品衛生的考驗,但也因此降低了觀眾的心理防線。這些都需要建立在了解觀眾消費需求的基礎上。
Round3:專攻時間節點
影院營業時間通常是上午10點到24點,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觀影時間段形成不同的觀眾畫像,再調整各階段的重點銷售產品。
一般太早或太晚到影院觀影的人不會太多,這一時間的電影票價相對也可能較便宜,那么這部分觀眾可能對價格較為敏感。影院賣品部可以在該時段提供特惠套餐,或是新品嘗鮮,刺激這類觀眾的消費神經。
在午餐或晚餐時間到影院的觀眾,可以適當增加飽腹類食品供大家選擇,但需要做好宣傳工作,讓觀眾提前知曉,最好就是直奔影院賣品部而來,提高消費成功率。
而在下午或晚上的黃金觀影時段,則是賣品部大展身手的好時機。根據上文中對主力觀眾消費習慣的觀察與分析,推出最適合大部分消費群體的賣品種類。或者在周末和節假日,客流增加,賣品盈利機會被進一步放大,如果影院不具備創新、豐富種類等現實條件,那么就請保證賣品的優質,再適時配合營銷手段吸引觀眾。
在賣品銷售上,我們不要將眼光僅僅集中在“賣品”兩個字上,賣品可以有很多附加價值。舉個例子,同樣一杯咖啡,咖啡機里的和咖啡廳的是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我們在影院某個地方開辟一個主題咖啡廳,和星巴克等咖啡店功能無異,那么咖啡的成本本就可以忽略不計,我們賣的是“咖啡拉花”以及“坐在咖啡廳享受這個環境”這項服務與場景。早兩年據魯信影管公司透露,其電影主題咖啡廳的收入占影城票房的15%-26%,再加上傳統賣品的收入,非票房收入可達30-50%。

像國外影院,其座椅數量是越來越少(換成豪華座椅了),但主題酒吧、咖啡廳、特色餐飲是越來越多。此外,國外影院開辟“廳內就餐”服務也值得我們借鑒。既然觀眾停留時間越來越少,為何不能在影廳里提供點餐送餐服務。有人擔心衛生問題、觀影環境問題,相信這些都是有辦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