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媒體的應用與普及,傳統廣電媒體雖然加快了在新媒體領域的布局與轉型,但傳統廣電原始積累的大量用戶信息并沒有得到非常有效地利用,目前,對于大數據的利用已經成為提升支持性和關鍵性服務的當務之急。
而最近值得慶幸的是在5月16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發布《廣播電視人工智能應用白皮書(2018)》和 《廣播電視行業應用大數據技術白皮書(2018)》,“廣播電視人工智能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室”也已經揭牌。這就意味著用AI和大數據為媒體賦能,助力新型廣電主流媒體建設又前進了一步。

為內容管理賦能
利用大數據實現廣電轉型包括數據驅動下的產品形態的變化,運營機制的變化,運行流程的變化,有多重維度的綜合作用,數據對于未來廣電擁有巨大的推動力。而近幾年來,人工智能結合媒資管理系統是各大媒體機構及云端服務商的重點推進項目。雖然這項技術還在起步階段,但在不久的將來,變革制作流程的關鍵必將依賴人工智能對大數據的篩選。
江蘇廣播電視臺荔枝云在媒體行業內率先采用媒體云計算、媒體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打造廣電“媒體云平臺”,平臺基于私有云、專屬云以及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構。
“荔枝云”通過能力建設、開放接口、流程再造,支持廣電敏捷生產和新業務的彈性部署,在滿足傳統業務流程的同時,能夠為新業務提供統一的內容支撐、技術服務、數據分析、運營計費等服務一體化技術業務平臺,有效支撐廣電媒體融合創新業務的快速發展。
SMG科創中心旗下版權資產中心與技術運營中心聯合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AI技術的廣播電視媒資生產管理平臺》加快融合型節目體系的建設,該媒資平臺通過整合最新的AI技術,實現了以下四大功能:自動采集,熱點話題全媒體服務響應;自動編目,顯著提升編目生產效率;自動水印,具備超強抵抗力的水印功能;自動維權,自動有效的技術版權維權手段。
蘇州廣電新媒體技術部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總臺的媒資系統相結合,讓媒資獲得了一顆“聰明的大腦”。他們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一些精準定位處理,顛覆媒資的檢索方式。通過上傳人像照片可以在媒資中檢索出包含此人像的全部視頻,并且每一段視頻中人物出現的時間點也已經打好了標記,可以直接跳轉到要找的人物畫面。人臉識別技術還實現在海量的媒資素材庫中檢測敏感人物和敏感信息,避免報道出現政治問題。

為節目和收入賦能
另外,通過統一的數據平臺和開放的數據平臺,實現了跨域的數據和整合,制定更優的商業方案,利用數據改進節目和增加收入也是廣電目前重要的著眼點。廣電需要學習建立起互聯網思維,通過海量數據分析了解用戶需求,去策劃內容、調整運營,不斷優化。借助智能推薦功能,實現對用戶細分,深度運營的業務生成,以及個性化的業務推薦和營銷手段。
在跨屏互動上,廣電已經開始學會精準對接用戶,解決播出端個體信息回饋,包括節目中預測、調查、投票、以時時打分,在線互動等等。上海廣電的“看看新聞”,依托融媒體中心及自有APP打造的新聞IP,實現全屏覆蓋、全網分發。遇到重大主題報道或突發新聞時,可以通過互聯網的表達手段向用戶推送一系列短視頻,更具時效性,還能參與互動討論,交互性更強。再如,《中國輿論場》欄目借助大數據分析,與央視網聯合推出的“中國輿論場指數”,實時關注全網新聞的熱點輿情,盤點每日每周輿情最熱TOP10,在欄目微信公眾號中發布,并請來相關專家現場針對熱點輿情進行專業分析、理性解讀。
對媒體機構來說,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率并精準地管理海量的內容,無疑是一個挑戰。隨著Microsoft、Amazon、Google、IBM、甚至一些資深及新晉的IT公司不斷地完善AI分析運算能力,將來AI主導型的媒資系統在語音識別、語言翻譯、場景、環境、地理位置分析、景物及時段偵察、情感分析、人像識別等自動生成大數據及元數據等方面優勢明顯,加上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技術,現在需要由剪輯師負責的粗剪工序,理論上以后都能由AI勝任。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AI+大數據的組合將會給廣播電視臺的融合轉型助一臂之力,為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