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興機場的智慧出行方案,我們有三個第一。
國內機場中,這是第一個實現刷臉值機,能在大廳、貴賓室、機艙口等場所系統的實現刷臉的方案。
是首個直接用AR眼鏡應用在航空環節,識別旅客和行李信息的方案。
也是最先應用RFID射頻電子墨水牌技術,來追蹤行李的方案。”
在評價大興機場的“5G+AI”智慧出行項目,為何是“從零到一”的智慧解決方案時,東航北京新機場地服籌備組副組長黃琳如是說道。
而值得注意的是,大興機場是一個“智慧”到不需要“機票”的機場。
在這一解決方案背后,則有四個不可忽視的隱形巨人:承擔整體基建和總體方案實施的東方航空、5G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網絡運營商聯通,以及人臉技術提供方云從。
作為其中的技術方案提供商,成立短短幾年,AI新秀云從拿下80+機場人臉識別解決方案,與東航、華為、聯通并肩打造項目,同時在金融、公安領域也碩果累累。
作為AI初創公司,云從落地能力可謂十分強大。
云從“黑科技”OneID,三個“一”走遍機場
早在大興機場還在建設時,《衛報》就稱它為“新世界七大奇跡”。而其中最特別的,還要算其是一個不需要“機票”的機場。
為何不需要“機票”?其實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其精髓。
第一是,“一張臉走遍機場”。雖然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廠家,在打造人臉識別的機場方案。但相比之下,這套方案的特點是“集成”。從購票開始,到值機、貴賓室、登機口,還有遠機位的擺渡車上,都能實現刷臉,這樣就實現了全流程的刷臉登機。
第二是,“一張網智能體驗”。這張網就是聯通運營、華為支撐的5G網。同時,還包括東航的智能服務信息推送的服務網。
第三是,“一顆芯行李管控”。這顆芯,是指行李中帶有RFID芯片的電子墨水行李牌,能對行李進行全程管控。
而作為“一張臉走遍機場”的AI技術提供商云從,為了將智能充分滲透到機場,將其AI 能力中的核心技術算法,封裝到其“刷臉”登機一體機、AR眼鏡旅客識別,以及智慧航顯等中,并部署到了機場的各個關鍵環節。

首先在一進入機場大廳,就能看到一排排已經配備了人臉識別雙目攝像頭的一體機。來到一體機前,只需在電子屏上點擊觸摸屏,進行刷臉,便可順利完成打印登機牌、托運行李,不需要出示身份證件及“機票”。
另外,在旅客必經的貴賓室門口,還放置了“智慧航顯”。旅客途徑時只需在航顯屏前“刷臉”,就能自動識別并提示關鍵信息,一是旅客從當下的位置走到航班的登機口需要多少時間,二是乘坐航班的登機口關閉的時間。屏幕能指引旅客迅速找到最近登機口位置,大大提高機場服務效率和體驗。
不僅如此,云從還在每臺機場擺渡車上都安裝了6個攝像頭,在最后一道關口防止旅客坐錯擺渡車,搭乘錯誤班機。
另外,本次方案中的一大亮點,還在于云從為機場工作人員配備了AR眼鏡,在移動端快速識別乘客信息。
通過這款AR眼鏡,工作人員可直接用眼鏡刷臉自動識別旅客的登機信息,并進行提醒。其基本原理,就是通過捕捉和識別人臉信息,與和當日航班出港的信息進行比對。
這款AR眼鏡的主要使用場景有三:一是當航班臨近登機時,貴賓室客人還未登機時,工作人員通過手機接收到推送的消息,及時巡視和識別未登機客人;二是在旅客登機時,乘務員能同步識別出旅客的座位號,并進行提示;三是可以用AR眼鏡對行李進行分揀,實現可視化監控。
作為一款單目AR眼鏡。它能清晰識別視野內任意兩名旅客的航班座次信息,同時在手機上同步顯示出旅客信息。為減輕AR眼鏡的重量,云從還選擇在手機上進行大量計算,在眼鏡上只進行傳送和顯示。
毫無疑問,沒有低時延、高帶寬的5G,“一臉走遍”也難以實現。
現場演示區出現不少“Real.5G”的logo,而工作人員現場測速中,采用聯通的5G信號,實時速度能達到1.2G/s。
在具體應用中,云從也采用了5G監控攝像頭對行李進行監控和追蹤,同時通過5G的網絡上傳到云端系統進行監測,將5G這一優勢與視頻傳輸很好的結合了起來。
據了解,明年上半年,大興機場會在貴賓區率先采用CPE ,將5G轉為Wifi信號,旅客的4G手機也能夠體驗。
而所謂“一顆芯行李管控”,則是打造了永久電子墨水行李牌。
應用RFID射頻技術,將電子墨水行李牌與手機貼合幾秒鐘,就能將行程、行李信息直接植入墨水牌。通過無線射頻行李條,旅客就可隨時在手機上關注自己的行李到了哪里。
閉環的人臉識別方案,封閉式的頭腦風暴
而這一整套既獨立,又互相勾連的完整智慧機場方案,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呢?
“這些人臉設備,從研發到成品和應用,要經歷從工業級到商用級的過程。”云從機場行業總監石文彬說道。
具體來說,遠機位怎么識別?半戶外識別下,光照的影響如何處理?還有旅客的側臉等能否很好捕捉和識別?這些機場中人臉的應用,依然離不開人臉識別的普遍問題。
另外,如何處理外部的一些問題也是難點。如人臉一體機需要電池,但在靠機作業的情況下,又要保證航空安全,采用鋰電池的方案并不可行,那怎么解決?還有機場中的人臉設備該長什么樣子,在應用當中要考慮多少個環節,多少適用人群?
光就設備該裝在客機車的第幾級樓梯上,云從和東航就討論了無數次。
而更大的難點不僅在單點上,還在于AI的部署是能否形成業務閉環。
隨著AI在機場場景的不斷滲透,及出行上對于智慧機場越來越高的要求,也有不少AI廠家紛紛入局,實現人臉識別解決方案在機場的應用。
但在諸多機場的建設方案中,人臉識別的部署大都較為分散,并且集中在人臉安檢等較為單一的場景。
人臉采集系統在航站樓出入口、登機口等區域,尚未大規模部署,這就導致沒辦法形成針對性場景的全局部署和規模化,各個場景間無法打通和聯動。
正如之前所說的,這套方案其實最大的難點,其實就是如何打通智慧化場景中“從零到一”的過程。
“之前沒有可以學習的案例,讓我們在最初方案的打磨中也很痛苦,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很過癮的嘗試。”
“因為之前的工業設計,應該說沒有任何一個可參照建設的樣本。所以,整個技術和落地方案,就完全是云從的技術人員和我們坐在一起,進行封閉式的頭腦風暴,每天要討論10-12個小時。最后把所有的應用變成了上面說的三大類、11個場景,有了一個完整的方案。為此,我們也是死了無數腦細胞。”黃琳笑著說道。
而為了將單點的技術融合起來,并將智能滲透到機場的每一個環節,云從也不斷打磨AI 技術。
以人工智能技術與人機協同平臺為基礎,云從關鍵核心算法識別的速率從20秒減少為1秒,加快安檢速率。
云從關鍵核心算法,能確認乘客本人即是身份證本人,讀取保存在身份證中芯片的肖像數據,與使用者的臉進行對照。在提升速率的同時,機器人臉識別率達到99.9%,遠高于人眼75%左右的識別率。在實際應用中,各地機場都曾抓獲冒用身份證闖關者。
由此,云從也逐漸實現了機場安防動態布控、安檢口人證核驗、VIP 室貴賓精準服務、智慧航顯、刷臉登機、精準尋人、人群密度熱力圖等一系列應用場景的產品化落地。
拿下80+機場人臉方案,云從做AI生態的四大步
不過,大興機場的這一方案,其實還僅僅是云從眾多機場人臉解決方案之一。
除在大興機場的場景應用外,這項黑科技,已經在全國80+樞紐機場部署,也就是說全國大部分機場的“空中飛人”都曾體驗過云從的刷臉方案。
云從聯合創始人溫浩此前在演講時提出過,要實現云從的AI智能生態,需要經過四步。
人臉識別最先落地,成為智能感知的一個入口,這是第一步。
選擇賦能銀行、公安和機場三個行業,這是云從的第二、三步。
銀行方面,目前云從有400多個銀行合作伙伴,每天超過2億次的調用;公安方面,與公安部有五個合作平臺,并在29個省市上線了人臉平臺,戰果超3萬起;機場方面,云從為近80+省會樞紐機場提供了安檢、登機等服務。
而第四步,就是建立行業平臺,如機場大腦,這樣可以定義很多以前機場沒有的應用場景。
在機場業務平臺的打造中,第一是數據對接,建立數據倉庫;
第二是做大數據模型的優化,如將現有的安檢數、航班數據、登機口數據做模型優化,提供優化策略;
第三是連接新的數據,產生新的業務,如航險、候機樓、停機坪的規劃,這就是從平臺開始,延伸到新的場景。
而在更廣的未來,云從的愿景還在“從理論到芯片到模型,再到軟件、硬件、系統”,串聯起整條產業鏈。
帶動更多企業,共同解決人工智能企業落地難、產業鏈長、離終端客戶遠等問題,云從功在AI,志在構建一個智能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