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在紀錄片中看到什麼?是關於人的生活和命運,還是沿途的風光與景色;是家庭與社會的變遷和流轉,還是情感和慾望的抒發與描述。紀錄片用影像的方式忠誠地真實地或微觀或全景呈現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聚焦人物和其所身處的環境和場景,為歷史書寫鮮明而深刻的註解。紀錄片導演正是經過長時間的追尋、冷靜的觀察和不懈的捕捉,將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的感受與態度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而我們在感受這些優秀的紀錄影像攝人心魄的力量之外,也在不斷拓寬自身思考和體認的界限與維度。
聲色場所•影享現場將于11月23日(周六)下午安排兩部在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獲得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作品《小石頭》和《南遊記記》的深圳首映,屆時兩部影片的導演將到場映后交流。
(活動詳情可直接拉至文末)
Pebble
(釜山電影節展映版)
喬建強
中國 | 2019 | 紀錄 | 黑白 | 75分鐘
中英文字幕 | 漢語普通話/河南方言 | DCP
參展經歷
2019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
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2019第24屆釜山電影節
紀錄片展映單元
影片簡介
一個患有罕見疾病的年輕人在北京流浪,因為疾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他信基督教希望通過祈禱來減輕病情,但是也沒有效果。在北京的流浪生活對他來說越來越難忍受時,他決定回家。
導演闡述
本片拍攝對象是一個患有罕見疾病的底層流浪者,小石頭32歲,出生在河南一個患遺傳病的家庭,爺爺父親和兩個姑姑相繼患病,去世,他的母親有智力障礙。從小,對詛咒一般的家族病的恐懼根植在他心中,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命運,未及成年就迫不及待地逃離家庭,16歲外出打工直到自己也發病不能工作,他後來去北京流浪,加入基督教會,把希望寄託在宗教信仰,這帶給他的除了教友的善意照顧和施捨,還有支持他活著的力量。但是疾病還是一天天侵蝕著他的生命,讓他十多年不能融入社會,認知和心智停留在青少年時期,任性,不受束縛,脾氣暴躁,頑固,但也耿直善良(這就是他的外號叫“小石頭”的原因)。他最能打動我的不是他的疾病和處境,而是他對於命運反抗的勇氣,執著求生的意志,他是我在北京見過的所有人中最鮮活,最有原始生命力的人。
喬建強
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畢業後從事翻譯工作,自學電影製作,2017年開始製作獨立電影,2019年拍攝的《小石頭》入圍了FIRST青年電影節和釜山電影節。
Three People Who Made A Movie Named
“Guanyin Also Makes Movies” Also Made A Movie
江峰
中國 | 2019 | 紀錄 | 彩色/黑白 | 104分鐘
中英文字幕 | 漢語普通話 | DCP
參展經歷
2019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
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影片簡介
在海南,有一座觀音廟,廟裡的“觀音”想把自身經歷拍攝成電影,我和兩個朋友決定以“觀音拍電影”為主題拍攝一部名為《南遊記》的紀錄片。漸漸地,我們發現“觀音拍電影”與我們的紀錄片拍攝行為之間存在著一種有趣的對照,影像似乎對每個人都有著它獨特的意義。於是我們將鏡頭轉向自己,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南遊記》變成了《南遊記記》。
導演闡述
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南遊記記》不是幕後花絮電影,也不是傳統的人物、事件紀錄片,它有些接近遊記/日記電影和後設電影:《南遊記記》與《南遊記》、《南遊記》中拍攝對象觀音的短片創作,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對話——影像是什麼,對於創作者來說,影像又意味著什麼?這也是一部關於“我們”的電影。影像忠實地記錄下了這趟旅程中,我們的喜怒哀樂、對自身狀態的迷茫和疑惑。影像成為一把尺子,量出我們離生活的距離,找到自我與內心的焦點。理想、壓力、過去與未來、原生家庭的羈絆,一切都如海邊翻滾的浪花,拍打著時間的海岸。影片最後,我們給出了此行的答案:影像也許只是海市蜃樓,但我們相信,它和每個人都有關,且它是自由的。
江峰
導演,從事電影、紀錄片、小說創作等工作,電影作品《南遊記記》。
聲色場所•影享現場
《小石頭》
《南遊記記》
深圳首映暨導演映後交流
主辦
聲色場所
嘉賓
導演喬建強
導演江峰
時間
2019.11.23(六)
14:30 《小石頭》
17:00《南遊記記》
地點
影院放映 另行公佈
觀眾人數
120人
報名方式
?掃描識別圖片中二維碼購票報名
?點擊報名通道
特別提示
?本片已獲得作者授權用於學術交流放映
?觀影當天現場取票,不承擔快遞
?一經售出,不予退換,還望周知見諒
?單場票價60元,兩場套票優惠價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