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廣電業正興起IP化浪潮,但因各種原因,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很多廣播公司還堅持采用12G SDI架構,而在上月舉行的Inter BEE 2019上,已經感覺到他們對IP的關注愈來愈大。
我們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看到廣電向IP轉換正穩步加速。業界正根據廣電的固有要求調整IP用途,應對當前圍繞采集、現場制作和播出等領域的各種挑戰。從廣電專用架構轉向基于IP的架構和解決方案,行業可以在運營中變得更加靈活敏捷。

可以說,IP化的理由令人信服,并且已經超出如OTT或實時互聯網視頻分發等的應用,現在正滲透到廣電關鍵應用中。
對很多廣播公司來說,推動IP化的是消費者對內容無處不在的要求,隨著向移動優先的環境轉移,這種要求越來越大。通過IP化,推出新OTT服務非常容易。在以軟件和IP為中心的基礎設施上推出新服務,并得到云和微服務的支持,服務交付將要快得多。
在以軟件和IP為中心的世界中,容量、性能和連通性都可以根據需求快速擴展,這種靈活性和彈性非常符合廣電當前的需求,同時有助于建立利用IP概念的新收入模式,如精準和動態廣告及基于OTT的訂閱模式。
最新發展是新銳廣播公司正在采用完全軟件定義的媒體工作流程。這從制作層面開始,從演播室攝像機,到編輯系統,再發展到內容處理和分發。在軟件控制下的實時、基于IP的工作流程上創作、管理和分發內容,要比受限于定制硬件解決方案的各種過渡性舉措容易得多。廣播公司可以用比以往更少的人力處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上的更多內容。
通過提升更多的虛擬化能力(不僅跨媒體處理,而且通過網絡功能虛擬化滿足關鍵的連接性需求),可以確保容量和彈性。向全IP的轉換還跨越了晦澀難懂的技術要求。
ST 2110等行業標準的頒布,加速了全IP轉換。通過這些標準,廣播公司現在不僅有了用IP取代SDI的標準化路線,而且還有機會引入基于和利用IT協議和基礎設施的新應用。
總之,全IP廣播公司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隨著傳統硬件達到使用壽命,內部數據中心容量用盡,合理的升級路徑將是轉向全IP基礎架構和協議、軟件定義的媒體處理、虛擬化和云原生解決方案。全IP的實現將為廣電業的長遠未來提供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