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評介主題
在非線性編輯大行其道的今天,選擇何種編輯系統己經成為構建電視后期制作網絡的一個核心問題。做為電視臺或是提供專業后期制作服務的蠃利性機構,設備選型時的正確決策將是日后實現高質高效應用的必要保障。無論是電視臺的技術制作部門,還是后期制作公司,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既要求非線性編輯系統功能完善,又要運行穩定可靠,還要考慮設備的購置和維護成本,盡可能的節省預算。到底選擇何種設備作為主力來承擔日常的節目剪輯和包裝合成工作?面對目前眾多的生產廠商和五花八門的產品,確實難以做出決斷。本文擬就目前業界應用較為廣泛的兩大系統,Avid Media Composer Adrenaline與Final Cut Pro來個全面的大比拼。
背景提示
在視頻編輯領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作為剪輯領域的拳頭產品,業界巨頭Avid基于Mac OS平臺開發的Media Composer非線性編輯系統曾經一度占據了全球市場60%的份額。隨著Symphony、Media Composer、Xpress等產品的引入,Avid也確立了其在中國電視制作領域的地位。而Apple是傳統的硬件供應商,早期的蘋果工作站憑借其優越的系統構架和運算速度領先于PC,成為眾多專業非線性編輯設備首選的硬件平臺。作為中端視頻編輯工作站硬件平臺和操作系統的提供者,Apple伴隨著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推廣普及開來。步入新的世紀,隨著軟硬件技術的日新月異,非線性編輯品牌的層出不窮,開發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不甘只做上游供應商的Apple也以Final Cut Pro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憑借其成熟的軟硬件技術和突出的性價比, Apple迅速“躥紅”,人氣直逼Avid這個業界巨頭,成為設備選型中一個重量級的競爭者。經過幾個版本的換代,集成了圖文制作軟件Live type、音頻處理軟件Sound track、24P轉換工具Cinema tools、編碼轉換工具Compressor等多個軟件的Final Cut Pro(以下簡稱FCP)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挑戰Avid的拳頭產品Media Composer Adrenaline(以下簡稱MC),形成了正面競爭的態勢。
評介報告
如何對兩套系統做出盡可能全面客觀的對比和評價,我們不妨從最本位的問題開始。
電視后期制作中為什么越來越多地選擇非線性編輯系統?無非是考慮到其效率、效果、效益上的優勢。非線性的編輯方式充分發揮了硬盤數據的隨機存取機制,徹底擺脫了磁帶編輯中對順序性的苛求,使剪接效率大幅提升。而在編輯效果方面,非線性編輯系統顯然在多層處理和復雜合成制作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功效,在兼顧制作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確保了圖像質量。同時,非線性編輯方式將后期制作對錄像機和磁帶的依賴減到最小,大大抑制了主要的設備損耗,有助于提升后期制作的生產效益。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從編輯效率和編輯效果兩方面著手,衡量MC與FCP中,到底誰能夠創造更高的效益。
一. 編輯效率
編輯效率方面,兩者都堪稱非線性編輯的利器。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我們不妨按照節目制作的一般流程對各個環節逐一對比。
1.項目設置
很多人都會覺得,非線性編輯的工作流程是從采集素材開始的,其實不然。在采集之前,對項目進行必要的設置是不可逾越的環節。項目設置直接確定了至少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節目的視音頻格式,這一點直接決定了圖像和聲音的處理質量;二是讓編輯界面更符合使用者的操作習慣。這兩方面正好印證了我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效率和效果。錯誤的視音頻設置會令你的編輯過程麻煩不斷,而操作習慣上不恰當的選擇也會無形降低編輯效率。關于視音頻質量,我們留在編輯效果部分再做探討,而在操作習慣的設定上,兩者的設計都體現出足夠的細致和周到。
當采集素材時,MC會分別將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存儲為不同的文件,其格式分別為OMF(除非你只采集視頻或音頻)。因此,MC可以分別設定視頻素材盤和音頻素材盤。考慮到音頻素材的數據量遠小于視頻,完全可以利用容量較小、數據傳輸率相對較低的硬盤存儲音頻。而FCP是將每段素材采集為Quicktime文件,因為視音頻本來就被集成在一個文件中,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拆分選擇了。
FCP允許用戶自建文件夾,作為素材文件和各種臨時文件的存儲位置。這一點對于經常利用同一臺設備交替制作不同項目的用戶來說,極為方便。因為,每個項目的文件分布都比效易于管理。MC雖然也完全能夠作到對每個素材追根溯源,但顯得不夠直觀。
另外,如果有兩個或更多的項目都需要用到同一素材,在MC中是一件相對麻煩的事情。如果這段素材不是很長,我們甚至建議您在兩個項目中各采集一遍!當然,這種嚴格杜絕項目間文件互訪的做法對避免素材的誤刪除非常有益。而在FCP中,不同項目間相互調用素材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一段素材可以同時被若干個項目使用。不過,這種靈活性的背后是有風險的,需要使用者互相知曉共用的素材文件并足夠留意。否則一個項目被刪除后,會直接導致其它項目公用素材的丟失。
兩者對比,有一點在MC中比較局限,那就是在FCP中可以同時打開多個項目進行編輯,而在MC中要想進入另一個項目進行編輯,則必須退出現有項目。這樣的限制讓編輯的靈活性有所降低。
在上面的數據比拼中,FCP導入單幀的最大長度設定是MC的612倍,而且1小時12分的視頻還可以在時間線中無限延長。而MC的60秒已經是時間線里延長的極限長度了。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如此長時間的使用一張靜幀圖片,但是如果是疊加節目的靜態角標或制作遮幅,在MC中則只能靠多段復制的辦法延長。
使用評價:可以看出,在滿足個性化設定方面,兩種編輯軟件在設計上都給用戶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如果一定要在這個環節分出高下,FCP的設置則顯得更為靈活。美中不足的是,FCP的設置分散在5個菜單位置,而MC的全部設定均集中于Setting中,易于隨時調整。 2.采集
兩種系統都具有甚稱全面的采集功能,包括視音頻選擇、手動采集和時碼采集、單段采集以及自動批采集等,而且兩種軟件的采集界面都非常直觀易用。
采集前,FCP可以設定視音頻信號的色相、飽和度、亮度、對比度、白電平以及黑電平,這個功能可以有效彌補一些前期拍攝的信號瑕疵,減少后期調整的工作量。不過,上述選項只是在模擬信號輸入時可調,對于SDI或HD SDI輸入信號則無效。在采集過程中,MC可以實時監看音頻電平,FCP則無此功能。而兩種系統的波形與矢量示波器均未能提供采集過程中的實時監看,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手動采集時,遇到磁帶上的時碼斷點,FCP和MC均可以按照相應設定繼續或終止采集進程。只要選擇遙控方式,即使是手動采集,FCP和MC仍然能夠記錄素材的起始和結束時碼,便于脫機編輯或日后重新采集素材。
上面提到,經FCP采集的視音頻文件一律被存儲為Quicktime格式。只要安裝有Quicktime播放器,無論是Mac還是PC,都可以順利瀏覽這些素材。這一點對于節目的聯網制作實在是方便極了。目前,很多節目制作機構都是通過FCP采集素材,而后在本機編輯的同時,使用Shake、After Effects、Combuation等特效合成軟件,通過網絡調用素材,展開節目的包裝合成工作,籍此大大提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