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都知道廣播有它的固有弱點,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本文就是要研究如何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把聲音這一介質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使廣播的優勢轉化為勝勢。
【關鍵字】 廣播錄制 藝術構思 錄制技巧
隨著電視、互聯網進入普通家庭,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面臨嚴峻的挑戰。按表現形式分類,廣播歸屬于時間藝術,它要順序收聽,又不斷被后續內容更替,不可保留……,這些都是廣播的弱點。但今天的廣播依然有它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比如,傳播迅捷方便、包容量大、輻射面廣、便于交流互動等等。聲音是廣播可以憑借的唯一物質手段,對于廣播人來說,創辦出為廣大聽眾所喜愛的廣播精品,就要研究廣播的規律,分析廣播的特點,發揮與強化廣播的自我優勢和特長(就本文的題目而言,就是要研究如何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把聲音這一介質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將廣播的優勢轉化為勝勢。這也是當前廣播工作者研究如何增強廣播節目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方面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一. 廣播節目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來源
1.選題的思考
所謂選題,顧名思義,就是如何選擇節目的題目和內容以及它的表現形式、方法等等。我們認為題目的取舍可以結合當時各廣播電臺的宣傳要求,從所發生的大事要事、弘揚主旋律方面入手,力求與聽眾的關注點、聽眾的需求契合。事實證明,按照這樣的思路確定題目,容易在受眾中形成鮮活形象的基礎,用專業語言說,也就是他們的接受“闕”容易打開。這就為對節目完成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了基礎和做了重要的鋪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科學面前,“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藝術也是如此。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選準了論題,就等于完成了節目的一半,選題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選題須涵藏強烈的內在感染力,能有吸引聽眾用心聆聽的沖動
廣播節目是順序收聽,稍縱即逝的,所以它的題目是否吸引人對節目成敗至關重要。卡通股評《牛先生與熊太太的對話》、廣播音畫《與蟲共鳴》、廣播紀實錄《千里尋女》、廣播喜劇小品《鸚鵡的故事》等,單看這些節目的題目,就非常吸引人。要么新穎別致,要么富有詩意,要么留有懸念。這些都是我們歷年獲獎的節目。播出后的實踐表明,選題精彩,容易讓人產生先入為主的效果,使人靜下心來聽。
3.節目內容樸實、貼近生活往往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常有意想不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從節目的內容來看,要想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需要不斷地進行藝術創新,不斷地進行節目結構的突破,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研究、發現聽眾的需求,弘揚主旋律。這樣,才能使整個節目具有視覺想象力,并使臨場感覺得以延續。以我們2000年獲總局一等獎的節目卡通股評《牛先生與熊太太的對話》為例。以往一般傳統的股評是針對當日消息和盤面的情況做出評論和分析,幫助股民了解市場發生的變化。這種類型的節目往往比較抽象,比較枯燥乏味。我國股市的日常變動常常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機構莊家與散戶的對話”,受到這一提法的啟發,我們覺得,既然是對話,就可以通過辯論的途徑把股市的兩面性都展示出來,給聽眾以多方面的分析指點,常聽節目能使他們的投資理念不斷趨于成熟。同時,在節目中我們采用了卡通代表人物“牛先生”與“熊太太”的口吻來表述,使節目生動、鮮明,妙趣橫生,從而吸引了聽眾,增強了節目感染力。
2004年獲總局一等獎的廣播專題《日落平遙》——在短短的8分鐘節目里,揭示了山西票號從繁榮到衰落的整個過程。強調了山西商人“利以義制”、“名以清修”的心態,為講究誠信,他們甚至可以舍利取義。
2005年獲總局一等獎的廣播專題《逝去的聲音》——該節目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百年而做。通過眾多優秀譯制片的簡單回顧以及當下觀眾與導演的采訪,重溫了興盛時期譯制片對我們的影響。“聲音時代”的輝煌雖然已經遠去了,但這些充滿魅力的聲音仍舊存放在記憶中,凝固在音像中,它們是不朽的。
2003年獲總局一等獎的廣播紀實錄《千里尋女》——為了尋找離家出走40天的新疆女孩,數百位上海民警走街串巷,眾多普通市民爭相提供線索,輾轉上海300多公里,歷經曲折,終于在凌晨兩點幫助新疆母親找到了女兒。整套節目采用廣播紀實的方式錄制,沒有運用特別的音響,而是通過實況的錄音、時鐘的滴答聲、馬路的汽車聲來反映當時的場景。節目播出后,受到了極好的社會反響。這個發生在上海的真實事件被評為2002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十大好事”之一。為此,上海市委領導同志還寫了一段批示:善待別人,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熱忱為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次發生在上海的‘千里尋女’互助互愛的生動事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今天的上海人嶄新的精神風貌,值得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光大。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節目選題的新穎、內容的創新、結構的突破,可以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 藝術語言廣播錄制過程的把握
錄制是廣播產品的“總裝”過程,它肩負節目創作思想最后體現的任務、本身也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原作品是一度創作,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主題設想,藝術構思、結構和表現手法;二度創作是導演、指揮等把一度創作作品通過自己的藝術處理和表演技巧,再現于表演現場,變成表演藝術作品。而藝術錄音工作根據錄音師自己的藝術審美觀、音響美學觀、文學素養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通過電聲技術手段,運用各種聲學條件,創造性地把原作以及它的演繹變成錄音藝術作品,也稱為三度創作。
結合上述特點,筆者認為,在藝術語言類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幾方面:
1.語音的藝術構思
聲音語言是聽覺藝術的主要構成成分。這里所說的聲音語言泛指節目中一切音響如何運用的專門學問。從聽覺藝術出發,讓聽眾從潛臺詞中去感受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而誘發聽眾豐富的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受聽時限內,求得無限的發揮,并進入聲情并茂的廣闊空間。錄音師正是讓人們獲得這種聽覺藝術享受的主要創造者。一個作品最后能否達到完美聽覺音響藝術,就取決于錄音師能否駕馭現代化錄音設備、能否處理好錄音過程的每一道工序,也取決于錄音師與編導合作的程度及自身的藝術修養。
場地、話筒、主持人的確定,各臺可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在日常語言節目的錄制過程中,我們常常選用Electro-voice RE27 N/D心型指向性專業動圈話筒。見左圖:
該話筒專門為廣播錄音、擴聲設計的,具有超平的頻率響應和優秀的瞬態反應,同時,內置強風噪聲濾波,可以很好地防爆破音,減少在近距離錄音中出現的“咝咝”音。
另外,要強調的是,為了把男女主持人的聲音處理得更有藝術效果,錄音師首先要反復研究、分析作品,根據作品的結構、題材、主題思想、樣式、藝術風格和作者對語言藝術上的要求,進行聲音的總體構思和藝術處理上的精心設計。
2.音樂與語言的水乳交融
音樂是人類最純潔最迷人的一種語言,她既高貴深刻又樸素易懂,直指人的靈魂。音樂也是一種最能表達人類情感的藝術,它通過聽覺器官直通我們的心靈。如果說語言是一種音響,它有音響美感,那么音樂更是音響美的典型,它通過人們的感官聯想,感受音樂的音響美。音樂與語言藝術結合后,在表達思想和情緒方面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更是無與倫比的。例如:2003年獲總局一等獎的廣播紀實錄《千里尋女》,節目開始部分采用徐麗達母親呼喚女兒的叫喊聲,試圖以母親的呼喚聲引起人們的注意;接著回顧女孩出走的經過及母親趕到上海尋找女兒未果,最后求助新聞媒介的情景。充分運用了音樂的效果,以起到烘托心情的作用。音樂從較歡快的節奏轉變到一種突變的節奏,同時漸漸混入母親在上海四處尋找女兒的尋問聲,顯示出母親焦急的心情。然后是上海電視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