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存儲架構是廣播電視臺整體媒體合成和分發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地說,存儲架構是設置臺內數據管理、績效、計量和內容保護策略優先級的基礎。無論對于事務性流程還是對于非結構性的以媒體為中心的內容創建和分發,這個概念都是相關的。
存儲管理體系結構是從分發的角度定義操作的方便性和操作的成功的更重要的領域之一。此外,未保護或不適當結構化的體系結構可能導致災難;在當今的內容創作環境中,這兩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兩種都很常見。
存儲技術在過去的30多年里穩步發展,如圖1所示。今天,存儲的架構樣式可能由存儲服務提供商、存儲組件提供商和大量有豐富經驗(有些經驗不太豐富)的顧問公司或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的解決方案組成。考慮到系統的復雜性,企業級別的自己開發的存儲已經不太實際了。為存儲體系結構選擇適當的樣式或基礎是其性能和你的業務持續成功的關鍵。

圖1 過去30多年來存儲架構及其技術的圖示
分發內容
例如,在廣播電視新聞機構中,從觀眾注意力持續時間和收視率的角度來看,播出一個新聞的時間可能決定該節目的成敗。“突發新聞” 標題內的一切都建立在誰首先看到了這個新聞的基礎上。與新聞的推廣并駕齊驅的是新聞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發布的分發平臺的數量。新聞和信息機構不再僅僅依賴于無線或有線頻道的分發。新聞依靠多種形式將信息(及其廣告)傳遞給用戶。
分發需要速度。從一個新聞背景生成的數據必須符合許多額外的形式——網絡分發、社交媒體、適用于手機和移動設備的流媒體服務、針對其他訂戶或用戶的云存儲,當然還包括帶有它們的名稱和識別標志的主服務。
此分發的每一個要素都將取決于一個可靠和有效的存儲解決方案及其分發方式。任何單一故障都可能產生由于時間、影響、觀眾注意力等因素而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
機構如何選擇其存儲體系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必須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分發內容,以及誰需要首先獲得該內容。這些內容分發渠道(路徑)可能是內部的:即編輯、制作、后期制作、即時演播室播出或下次/重復播出。需要外部分發的,可能是那些只看到線性格式內容的用戶;或者是再利用和再現該內容的非線性服務;還有其它許多不同的消費途徑。
競爭的處理
復制、重新格式化、轉碼、資產管理分發及其它成分經常在順序和隨機處理中使用。這樣的處理可能需要能夠適應突然的變化、服務突發和難以預測的異常高水平的持續壓力的競爭的存儲架構。
因此,為存儲解決方案選擇“最小公分母” 并不是最好、最有效或最有利的選擇。配置這些平臺的存儲架構師必須理解這些要求,并開發一個(或一組)在一個靈活且可適應的環境中最好地滿足這些要求的解決方案。
作為概述,存儲體系結構類型可能包括以下類型或水平的存儲系統的“分支”或例子。

圖2 通常出現在企業系統、數據中心和以媒體為中心的環境中的存儲架構的例子
緊耦合或松耦合
松耦合的系統不會在節點中間或之間共享內存(圖2綠色部分)。在這種系統中,數據很可能分布在多個節點中,這可能涉及在數據寫入期間大量的節點間通信。雖然使用起來很簡單,但對數據可以存在于多個位置的分布式讀取,在考慮系統周期度量標準時,這樣的系統可能會很 昂貴。
事務性數據(非以媒體為中心的數據)可能會受到實際上低延遲而由NVRAM或SSD等類型的存儲器導致的隱藏寫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模式中,數據可能保存在一個以上的位置,允許多個節點保存它,并根據可能開放的路徑加快訪問速度,即使是暫時的。
相反,在緊耦合的架構中(圖2藍色部分),數據分布在多個節點之間,通常配置為并行運行,并由網格中配置的若干高可用性控制器調度。此時,為保持高效率水平、低延遲和處理在峰值容量運行,節點間通信是必要的。通常這樣的系統被精心設計,I/O路徑在所有相關節點之間是對稱的。
與企業級網絡交換機功能類似,存儲系統故障(驅動器、控制器、內存)可以被快速識別,替代(指定的)路徑幾乎可以立即執行。這種影響不引人注意,可以在沒有影響的情況下繼續 運行。
多層和群集
在這種模式中,應用程序(例如基于HTTP的調用)將管理并針對特定分發平臺適當使用獨立的、幾乎層次化的層。網絡、應用程序、數據庫(資產管理)和處理(轉碼或打包)服務器已經在其代碼庫中嵌入了存儲訪問路徑。對中央存儲的調用是例行、安全和冗余的。 如果任何一層達不到標準,其它路徑將在網絡安全協議、防火墻甚至托管的物理交換機隔離的幫助下受到保護(即是安全的)。
在群集環境中,節點之間不共享內存,數據將 “停留”在一個計算節點后(圖2紅色部分)。群集結構模式中的I/O路徑可能有不同的層。有些可能采用傘狀或聯合模式,允許整個系統在必要時向外擴展。I/O被控制,直到合適的節點抵達特定任務所需的數據集為止。重定向代碼管理這些操作有一個潛在的缺點,即當正確的路徑為所選的數據要求給予正確的連接時,會引起潛在的延遲。
分布式結構
當非事務性數據模式有必要時,例如在編輯、媒體資產管理或隨機處理鏈(這是一種非線性和非轉碼操作)中的數據內,跨多個節點的分布式存儲架構模式可能是個選擇。在這種模式中,節點之間不共享內存,數據分布在各個節點,如同在扇出或多并行處理基礎設施中一樣。從文件系統結構來看,這樣的分布式體系結構可以使用對象,并且可以作為非POSIX(遵循IEEE Std 1003.1-1988的便攜式操作系統接口)協議運行。
分布式架構不太常見,但有時仍被大型企業采用,它支持pB級存儲(圖2綠色部分)。搜索引擎和具有全球范圍聯合訪問的極其復雜的資產管理實施方案是分布式架構的候選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實現了大規模并行處理模式,從而提高了速度和可擴展性——一個在入口/出口可訪問性不受阻礙時的基于云的資源的完美例子。
對于存儲架構,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事項,涉及成本評估、折衷和擴展要求——有時是根據特定項目的階段或賬面上還有財務預期壽命的傳統和現有功能組件的影響。與這些領域的專家合作是必要的,特別是在企業層次。軟件應用程序、工作流程和數據結構都成為決定完整解決方案的關鍵組分。當你的資產分發依賴速度、可靠性和性能時,做事不能半途而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