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是一種聲畫圖文并茂的新聞傳播手段,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的親瞇。電視新聞播音員在熒屏的形象是電視臺的門面,代表著電視臺的形象。新聞圖像質量的好壞,反映了電視臺的綜合水平。觀眾在觀看新聞內容的同時,也注重電視新聞播音員的形象,以及圖像技術質量。一幅好的畫面,需要有視頻、燈光、舞美`化妝、服裝等技術、藝術手段的協調配合,任何一個部門達不到技術要求,都會影響整體效果,所以說電視是一門綜合藝術。現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仔細認真地調試視頻系統
電視視頻系統是將攝取的圖像完成光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以及后續的圖像視頻信號的處理,傳輸和記錄。攝像機起著拍攝畫面真實還原再現的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對攝像機的有關參數進行認真的調整。
1、白色平衡的調整
在攝取彩色景物時,都力求復現出與景物相同的彩色圖像,但實際景物的光照條件,反射程度等是千變萬化的,這就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使顯示出的彩色圖像盡量與被攝取的景物一致。在彩色電視系統中,將攝像機與顯像統一于標準白色。若攝像或顯像偏離標準白色時,復現出的彩色圖像將產生嚴重的色彩還原失真。為了復現出人們滿意的與原景物接近的彩色圖像,攝像與顯像要以基準白色為準,進行白色平衡調整。即傳送標準白時,色度(或色差)信號為零。
彩色電視是以紅、綠、蘭三種熒光粉為三基色標準的?,F用的三基色熒光粉,顯現的基準白色色溫為6500K,又叫D白,顯像與攝像都按D6500標準白色色溫調白平衡,然而電視演播室的燈光一般都是采用色溫3200K燈光照明,在調白平衡前,先要將濾色片轉換到3200K,然后在3200K的情況下進行白色平衡調整。在實際使用中,由于光照條件的變化,色溫不一定是3200K,所以需要經常進行白平衡的調整。
2、黑色平衡的調整
在沒有光線進入攝像機時,紅、綠、蘭三路的輸出電平稱為黑色電平,簡稱黑電平。若攝像機輸出的紅、綠、蘭三路黑色電平不相等,不平衡時,就會使顯色的“黑色”畫面出現黑中夾帶紅色或綠色的現象,就需要對黑平衡進行調整,使攝像機輸出的紅、綠、蘭三路的黑電平相等。黑色電平送到顯象管上時,應使熒光屏剛剛不亮,呈現黑色視頻信號,黑色電平的幅度不同應限制在消隱電平之上,50MV之下。黑電平的選取直接關系到重現畫面的層次。如有些播音員身著深色調服裝時,在燈光部門的配合下,要認真、仔細地進行上述參數的調整,使人物的服裝、頭發都具有較好的層次和質感,如果黑電平過高,畫面質量發灰色調,沒有層次。黑電平過低,人物的頭發和深色服裝將過暗,也沒有層次。
3、啟用自動拐點(AUTOKNEE)開關
攝像機的動態范圍是指攝像機拍攝圖像時所能達到的最大亮度范圍,即拍攝景物的最大對比度,超出亮度范圍以外的亮度變化在拍攝出的圖像上已無反映。熒光屏上的圖像,在這部分將失去亮度層次,呈現一片均勻白色。
為提高攝像機的動態范圍,攝像機設置了自動拐點電路,在電路中傳輸特性的拐點可隨入射光的強度(即輸入信號電平)自動調節,當入射光增強時拐點自動降低,在入射光不太強時拐點自動升高,對拐點以上的圖像進行白壓縮,增大攝像機的動態范圍,提高畫面亮度的層次感。
此外要認真調整攝像機的前、后聚焦,各攝像機信號進入切換臺時要保證色信號相位及幅度的正確,行相位和付載波相位的一致以及在標準測試彩條信號時視頻幅度為1Vp-p。如在拍攝新聞主持人時光圈應控制在F4―5.6之間,面光的照度控制在1000LUX―1500LUX范圍內。攝像機調整一般在每次錄制或直播前都應進行檢查一次,特別是遇到燈光變化時,更需要重新調一次白平衡,使實際光源的色溫與攝像機的三色信號的感光靈敏度相吻合,形成最佳色調。
二、 電視燈光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處理過程
彩色電視對光的照度、色溫、光源的顯色性、光比及照明方法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已形成一套較完整的理論和工作規律。
違背這些規律就會嚴重地影響畫面的色調、層次及清晰度。電視新聞是在強調保證真實的情況下,要盡量注意美化人物形象,電視燈光是通過技術的手段,采用不同的布光技巧,來美化熒屏的人物形象,展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采。創造富有吸引力的電視畫面是燈光師應盡的責任,燈光是畫面的靈魂,要得到較好的電視畫面,燈光部門必須做好如下的工作。
1、 選用理想的照明燈具及設備
隨著視頻技術的日益發展,低照度數字攝像機的問世,對照明燈具的改進已迫在眉睫。目前世界各國在中、小演播室都廣泛采用三基色柔光燈照明,該燈具選用色溫3200K,顯色指數≥90的三基色熒光燈管,其發光效率為45~60流明/瓦,調光后,其色溫不變。是一種節能電光源,其壽命達10000小時以上,由于輻射的熱量比白熾燈少故稱為“冷光燈”。這種燈發光面積大,光線柔和、細膩,使播音員形象顯得更年輕,播出時表情自然親切,沒有灼熱感,特別適合在200M2以下演播室使用。為了使柔光燈能產生聚光效果,可以在燈前加格柵,減少漫射光照亮背景。根據中國人膚色的特點,適當增加部分小功率500w~1kw鹵鎢聚光燈,或者進口250W陶瓷聚光燈照明,用于主光或修飾人物面部的缺陷,增加頭發和深色服裝光,可以增加人物光的層次感,保證了色彩正常再現。
2、 正確掌握布光方法,控制好電視光比
目前,電視演播室采用三基色柔光燈進行環形布光,仍然不能脫離三點布光的方法(即主光、副光、逆光)
①主光:主光是一種塑形光,用于突出人物的鼻、眼、嘴唇,使臉部帶有輪廓的地方富有立體感,它能夠揭示人物的性格,建立畫面氣氛和情緒。投射角度在攝像機兩側40°~60°夾角范圍內,垂直面上與播音員面部的連線和水平面
50°夾角,高度一般在2.7M,水平面距播音員3M。
②副光:副光是主光的補助光,是起到與主光影調的平衡,使主光投影的輪廓線條柔和、層次豐富,一般在攝像機0°~20°夾角范圍內,垂直夾角15°,即離地面高2M,離播音員水平2.5M的位置。
③逆光:逆光可以使人物的輪廓線條清楚,把人物從背景中襯托出來,增加畫面的立體感。逆光高度過低,使攝像機產生眩光現象,如果過高會使人物胸部產生不好看的影子,逆光應該位于播音員背面上方,在水平面上與主光呈 150°―180°,離地面高度4-5M,距離播音員水平距離3.0M的位置。對于頭發稀落的人少用逆光,對女同志可適當多用逆光,使頭發產生質感,以頭發不暴光過度為原則。為了使播音員產生美感,除了正常采用三點布光的方法以外,還要采用其它布光手法:如增加眼神光,把人物眼睛中瞳孔的一點增亮,炯炯有神,消除眼袋及頸部陰影。眼神光的運用必須注意燈位的角度,發光點要大、柔和,否則會破壞人物的造型。一般播音員都具有自身的形象美,部分有缺陷的地方需要加以修飾,在外景現場報導中,要注意光位的選擇,避免逆光,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用反光板補光,或用外景燈具補光。在演播室或內景中報道,對臉型的胖瘦、皮膚的紋理、顴骨的高低、眼袋的大小都應該采用不同的燈位和亮度加以修飾,盡量彌補缺陷。使形象增添美感,產生吸引力。
三、正確掌握光比
電視攝像機就像人的眼睛,它的“仿生”功能是建立科學的、嚴密的、現代電子技術基礎上,攝像機的感光寬容度僅有1:30,而人的眼睛明暗亮度比為1:200,最大適應范圍可增大到1:1000,也就是說,要把人眼睛能適應的1:1000的景物亮度比平均壓縮到適合電視接受與表現的1:30之內,那么在景物照明中,景物反差控制在3:1之內效果最佳,光比控制在3:1之內。
什么叫光比?就是物體受光后最亮處與最暗處的比值。正確掌握電視光比,是保證電視畫面層次清晰的重要因素,不按照電視光比的要求布光將是事倍
功半,根據實踐經驗證明,電視光比的要求是:
主光與逆光的比例為1:2(即主光是800LUX,逆光為1600LUX)
主光與副光的比例為2:1.25(即主光是800LUX,副光為425LUX)
副光與背景的比例為2:1.30(即副光是400LUX,背景光為230LUX)
背景光的計算方法應該把(正面投射的光+燈箱內的光之和)÷2=真正的背景光照度,否則是不準確的,容易造成背景過亮或者過暗,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