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如水,轉眼已是冬季。
2022年,疫情來得比往年更強烈一些。各行各業,備受影響。展會,尤甚。
今年,行業內幾個主要的影響力大展,除了2月份的廣展如期舉辦,其他都一再因故延期,有的至今還沒有定檔。
哪怕是廣展有驚無險辦了,說起來也有點一言難盡。
如果湖南沒有出現近期的這一波疫情,從北京遠赴長沙舉辦的CCBN,我們錄視頻的這會兒已經順利舉辦了,但事實是11月2號組委會又發布了延期公告。
CCBN公告延期兩天之后,另一廣電大展BIRTV的延期公告也如約而至,意料之中,卻只能無奈苦笑。
如果沒有疫情,CCBN、BIRTV、isle、InfoComm China這些展會都會在近期密集開展,行業的“展會荒”一定會大大緩解。而今天這期視頻,會作為行業展會的預熱宣傳內容,在半個多月前就與大家見面。期間幾易其稿,直到現在,我們只能期待12月底的北京InfoComm China展會不會受波及。
利好的消息當然也有,就在大家剁手血拼的那一天,國務院“二十條”正式發布,大大優化了疫情防控措施;這幾天,各種“松綁”的消息也屢見報端,引發熱議。
現在做判斷為時尚早,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無論松不松綁,無論展會能不能盡快定檔,還是面臨不少問題:
低迷的大環境如何保證參展熱情?
觀眾流量會不會受到影響?
如何保證展出效果?
都是展會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這幾年深受疫情影響,展會方面也做了諸多應對。
我們看到,2022北京InfoComm為每一家參展商都配置了一個專屬的vBooth微網,方便買家對接供應商。堪稱一大亮點。
isle展在這方面也走得比較超前。從20年開始,依托于廣交會的資源,全力打造了線上展廳、全星直播、在線詢盤等應用,一波操作下來收獲了不錯的效果,尤其是有一部分海外采購資源也能夠參與進來。
再看BIRTV,盡管其線下展已缺席兩年之久,但每一屆都精心設計了線上展館。我們可以從《傳播與制作》總編李愛光老師的一篇文章中一窺成效:
史無前例的BIRTV 2020線上展圓滿結束。三個月的直播回看和持續展示,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了特殊時期,廣電行業的技術發展和精神風貌。展商總數385家,其中國際展商146家開幕式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0萬人;四天集中展示期間,網站總點擊量超過200萬;線上展直播總時長超過1萬分鐘,達到12萬次,直播視頻回看超過50萬次……
我們也關注到法蘭克福展的一個新動作——11月22日的上海國際智慧辦公與空間管理峰會。從大而全到小而美,從大視聽的全面發展到小的智慧辦公細分領域的深耕,從以展帶會,到以會促展,或許有向疫情妥協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不錯的新路線。
辦展不易,能一年一年都有發展突破更難。
或是被動于疫情的影響,或是著眼于長遠發展主動求變,國際國內的展會越來越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是“卷”起來了,這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客戶參展的熱情,一定是建立在展會高回報的期許之上的。尤其是這幾年市場環境不太好,基于展會,大家從展示型、流量型、規模型的“里外兼顧”,到更側重于精準率、轉化率的結果導向,對高投入的展會的“獲客”期許更高,是理所當然的。
回到本篇主題,本沒有分代的展會,已經悄悄邁入了下一個發展階段。以展商需求為導向,以更多的增值服務實現客戶粘性,以橫向、縱向拓展尋求更大的騰挪空間,是疫情使然,更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斯賓塞·約翰遜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變化的展會,變化的展商,變化的需求。
世界局勢、國家政策、行業現狀、宣傳生態,都有新的變化。
我們都在尋求變化,也都在適應變化、擁抱變化。
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期待今年的展會都能開展,期待相見!
(因為疫情導致展會延期,雜志刊載后本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