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外公布,其中對民營經濟有新的定位和新的表述,并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切實舉措。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深入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對于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具有重大意義。
民營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意見》開篇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能創造高速發展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被概括為“56789”之貢獻,已證明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民營經濟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 民營經濟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民營企業繳稅占比從48%提升至59.6%。民營企業已成為國家財政稅收來源的最大主體,是增加國家收入、保障國家財力的中堅力量;民營企業稅收增量貢獻已超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民營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穩定經濟“壓艙石”,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穩步前行的重要生力軍。
- 民營企業是吸納社會就業的“蓄水池”。良好高效的就業是保障社會穩定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民營企業在保障就業人數、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增就業機會等方面均表現突出,承擔了我國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民營企業自身恢復和發展情況向好,展現出較強的韌勁和活力,為提高就業、保障社會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 民營經濟為中國經濟持續注入創新動力。近年來,民營企業創新投入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與水平,注重高質量的發明專利和技術成果。據統計,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65%的發明專利、70%的技術創新和80%的產品創新。一大批民營企業正加快步伐邁向高端智能化行業,引領著“四新經濟”發展新趨勢、新方向。
- 民營企業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穩定器”。2019年起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民營企業一直是外貿發展的“穩定器”。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國內整體情況;2022年民營企業占我國進出口總值比重的50.9%,對外貿增長貢獻率達80.8%。同時,民營企業積極開拓多元化外貿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聯系,成為助力我國外貿結構優化的關鍵主體。
多措并舉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通過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這次公布的《意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民營企業的態度由“支持”轉變為“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如何“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進行了細化和深化、具體化。《意見》共八部分31條,因此也被稱為“民營經濟31條”。內容涉及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等方方面面,如何深入落實落細,集中來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保證民營企業享受平等待遇。公平競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在要求。必須不斷健全公平競爭制度,確保不同所有制的經營主體在要素獲取、標準制定、準入許可、經營運營、優惠政策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不得制定減損民營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政策措施。堅持以競爭政策為基礎,統籌協調產業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充分發揮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政府采購等領域享受同等待遇、一視同仁。切實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在各領域落實,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廣大民營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空間。
科技賦能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扶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加大普惠型科技創新經費投入,推動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將現有產業扶持資源逐步轉變到科技研發和創新領域,通過科技研發財政補貼、創新成果轉化稅收優惠、產業引導基金等多樣化政策工具,促進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提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民營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實現數字化轉型,將傳統的流水線和工廠改造為個性化生產和數字化工廠,助力民營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數字經濟依法創新健康發展,平等對待各類經營主體,降低數字經濟市場準入門檻,維護市場秩序。切實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探索推進減稅降費改革舉措;幫助企業及時掌握獲取各類優惠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
持續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對于經營主體而言,營商環境就是土壤、空氣和水,其優劣直接影響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力和企業家投資區位選擇。首先要提升政策明確度,降低民營企業制度性成本。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鼓勵各級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規章條例,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規范公權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從法律上約束政府“新官不理舊賬”等行為,構建法治化、服務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次要構建公開透明的市場軟環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商事制度和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簡化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和審批條件,逐步清理市場準入、政府采購、招投標等領域的隱性壁壘;不斷放寬投資準入,探索建立市場“承諾即入制”管理模式。維護公平、開放、透明的競爭秩序,為經營主體發展營造公平、公正、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再次,面對民營經濟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主動構建便捷通暢的融資環境,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健全中小微企業融資政策性擔保機制,切實降低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同時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立法進程,建立健全信用監管體系。
加強社會輿論宣傳,為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正名。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主體,必須肯定民營企業在安排就業、促進創新、活躍市場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密切關注、認真分析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對網絡上各類輿論雜音要仔細甄別、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從源頭上消除影響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負面論調;要把少數違法違規經營的民營企業與民營經濟整體區分開來,把一部分投機者與廣大民營企業家區分開來。同時,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旗幟鮮明地肯定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平等地位和重要作用,堅決同唱衰民營經濟、否定民營企業的錯誤言論作斗爭。
(作者系南開大學英才教授、海南省開放型經濟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