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在欣賞立體照片時, 常會因身臨其境的視覺快感而情不自禁地呼出聲來“哇!”。立體攝影能將觀看者的視覺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對眼前的事物產生了觸手可及的感覺和欲望,這種把記憶無限地趨近真實的還原和長久地保存在物理介質中,并可隨時地、完美地再現出來特質,是立體攝影作品所獨有的。
讓我們用人類的視覺原理來理解一下立體攝影的原理。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套功能完整的攝影系統,具有變焦鏡頭、可變光圈以及能將光信號轉變成大腦可以識別的電信號;人的兩只眼睛的瞳距約為65mm左右(見圖1),每只眼看同一物體的角度略有不同,人的大腦可對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同一物體迅速進行深度和空間的辨識,形成具有深度的立體視覺。所以,我們看物體是立體的;如果用兩臺照相機模仿人的眼睛,設定兩個相機之間的距離,(稱之為“立體間隔”)也為65mm左右,對同一物體在同一時間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拍攝(見圖2),再通過一定的觀看方式,就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具有深度和空間的立體圖像了。
立體攝影(Stereo Photography 或3D- Photography)又稱為三維攝影。"stereos"一詞起源于希臘語,意思是具有三維結構的形狀或固體。立體攝影的歷史和攝影術的歷史同樣悠久,約有170年歷史了。早在1838年維多利亞時代,人們還只能通過油畫、木版印刷和素描來觀賞和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惠斯通Sir Charles Wheatstone (1802-1875) 在英國皇家學院首先發表了他的立體成像原理 "雙目并用視覺" (binocular vision) 的演說。十二年之后,英國科學家蘇格蘭人大衛·布魯斯特Sir David Brewster(1781-1868)發明了第一臺可用于攝影領域的立體觀片裝置,名為"透鏡式立體鏡"。
立體攝影術的問世,所展示的具有三維視覺的真實圖像畫面,給人們帶來了難以形容的驚喜和崇尚,很快在歐洲和美洲形成了第一次立體攝影的高潮。在1900 到1930年期間,135格式膠卷也引入到立體攝影。 第二次立體攝影的高潮出現在1947到1961年期間。在1950年柯達公司生產的使用135mm膠卷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立體相機大量推向市場。特別是在立體照片觀看器“觀看大師”(ViewW-Master)問世后,觀看立體圖片變得十分簡單、清楚且便于攜帶。其它許多廠家也紛紛生產了兼容的立體拍攝和觀看系統。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隨著平面照相機和攝影越來越簡單、廉價,立體攝影開始陷入了低潮。立體攝影理論和技藝只有在那些超級發燒友和專業攝影師那里得以保留和繼承下來,但立體攝影并沒有從此消亡,。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為立體攝影的發展與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數碼影像,PC后處理,高分辨率電分,精密印刷,投影技術,LCD立體顯示,立體電視,立體電影,英特網(Internet),顯微技術,新材料等等。 特別是數碼攝影技術引入到立體攝影后,立體攝影再次受到攝影界的重視;此外,立體攝影除了作為一門技術和藝術外,也在其它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了應用,如測繪,醫療,刑偵,培訓等等。直至今日,雖然平面攝影在大眾攝影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還有照相機制造公司不斷地推出新型號的立體照相機。
本人從事立體風光攝影已多年,力圖將令人難忘的風光真實地再現出來,其中包含了對立體風光的寫實和寫意描寫。為了得到高質素的圖象,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數十年來平面攝影的知識和經驗,采用了多款中畫幅膠片立體照相機,并且在沖洗、電分、制版及印刷等制作程序方面均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邁入資訊時代,圖像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圖像的傳播也越來越便捷,人們開始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重新挖掘和發展立體圖像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立體攝影或許又迎來一個新的春天。人類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和追求:通過獲取和觀看多個平面照片而獲得跨越時空界限的真實立體圖像,將會震撼和激勵一代又一代攝影人。
立體攝影必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