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中國高清發展經歷了近10年的探索與開拓,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和行業客戶已經具備了高清影視節目制作能力,高清頻道紛紛開播,百年奧運首次實現全高清制播,廣電總局為加快我國高清電視發展提出了“積極推動高標清同播”的戰略發展方針。相應總局的號召,各級電視臺都在考慮在進行高清系統建設的同時,也考慮如何兼顧標清與高清采編制播的要求——既要給電視觀眾呈現高質量的節目,又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投入。因此在處理高標清混合制播時會碰到許多的新問題,本期雜志我們刊登一些有益思考和技術探討,供大家參考。
編者按: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指出:下一步將推進現有節目的高、標清同播。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說:鼓勵有條件的電視臺將現有頻道的節目以標清和高清兩種方式同時播出,加快制定傳輸高清電視的有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制定高清接口標準、音頻標準、版權保護等標準??這一系列思路的提出,帶來的結果是:電視臺節目從此將由標清到高清同播,進而再到全面高清制播的巨大改革。
不久前,奧運會已經實現了向全世界高清直播或轉播的壯舉。中央電視臺也開辟了一個地面數字頻道,向北京市播出免費的高清節目。此外,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電視臺也都開始用高清轉播奧運會比賽實況。北京電視臺幾乎與中央電視臺同時,開辟了一個地面數字免費高清頻道。近期,黑龍江電視臺承辦的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也如奧運會進行了高清電視實況轉播。在北京、上海、天津和中央電視臺等臺的熱情支持下,哈爾濱云集了大量高清電視轉播車,圓滿地完成了用高清電視向世界轉播大冬會的任務。
在“有條件的”鼓勵下,地方電視臺,如,鄭州臺。已經開始籌劃全臺高清化了。從新聞節目開始,集采、編、播、傳輸直至存儲,通通使用高清設備。編輯部則一竿子插到底,全面負責高清(含標清)節目的編排任務,無需再像國內部分臺單獨成立高清節目組了(目前,有的臺是附屬在總編室,但因總編室只管日常標清節目的編排,致使在節目錄制時即使用了高清磁帶,也會因沒有欄目設置,使得編輯、播出或存放、收藏等環節無人問津)。顯然,像鄭州電視臺這樣及時、徹底化,已然比“高清與標清同播”的概念有所超越了,似乎成為了“標清與高清同播”。實際上也是:在高清播出的同時,通過下變換器將信號送給標清發射機即可實現。
預計,像鄭州電視臺這樣的作法可能不多(但,是方向)或許省級臺目前根本就不可能。因為,它需要太多的客觀條件,諸如編輯部、技術部必須在臺長、總工程師或技術副臺長的領導下,上下一盤棋,用同一個信念、同一個決心,克服種種瑣碎困難,迎接一系列挑戰,目標一致地完成高、標清制播任務。
國外情況和我們有所不同,以日本為例:他們基本上是兩個系統并行,即高清攝像機與原有的標清攝像機同在一個演播室里錄制或直播同一臺節目。兩個系統的機房雖在一起,但各自的監視器、切換臺等設備系統互不干涉,人馬體系也是兩套。
一.播出
目前,我們所理解的“同播”,似乎首當其沖的部門應該是播出。不管節目的前期拍攝或是后期制作如何,只要在播出機房能夠看到16:9畫面的監視器、送給主控或傳送機房直至發射臺的信號中有HDSDI接口及其基帶或壓縮后的MPEG-2傳送流……均可謂之“高、標清同播”了。暫且不談編輯部門,從設備角度出發,在播出機房首先要有高清的切換臺或切換開關、錄像機或服務器。為了快捷、方便還可配備一臺高清字幕機或帶字幕功能的非編。這樣,一旦有了高清信號源,“同播”馬上就可以實現。當然,在這種模式下還要配備一臺關鍵設備就是“上下變換器”。若高清發射機歸自己部門考慮,也可以把它放到發射臺去。這樣向發射臺只傳送一路高清信號,通過下變換即可得到標清信號。由兩臺發射機分別送出高清和標清的電視節目,從而達到高標清同播的目的。極少數的情況下,是用標清信號上變換,當做高清節目播出(多數為重要新聞,無高清源可用時)。
二.采編
播出解決了,高清信號源怎么辦?
已經實踐的辦法是利用高清轉播車和高清演播室制作體育及其相關的節目。奧運期間,分布在各個場館的高清轉播車多達幾十輛(由BOB組織向各地電視臺租賃。含歐洲等國家、地區和私營廣播公司的轉播車)。奧運后,國內具有高清轉播能力的電視臺又紛紛投向逐個大型運動會和國際性活動。如黑龍江電視臺為主承辦的大冬會、山東臺為主的全運會和廣東臺為主的亞運會等。而以上海文廣集團為準備轉播世界博覽會和國際首腦高峰會等也是竭盡全力充實自己的高清設備,以突顯我國的轉播實力。
今后,運用高清轉播車做各種節目并用于標清同播的方法還會有很多創新。從上海的作法來看,利用高清轉播車車庫與演播室緊鄰的設計可以看出,其結構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平時演播室及其控制室用于標清節目的制作或播出,當需要錄制或播出高清節目時,只需從車里將攝像機拉出來,導演坐進車里去。一切鏡頭切換、節目制作均可如意完成。而市內活動需要轉播車時,又可將車開到現場,進行實況轉播或錄制高清節目,兩不誤。
回顧早期剛有黑白電視臺的年代,建臺初期都是由電視轉播車當作電視中心使用的?,F今,又將這個辦法用在了由標清向高清的過渡,并非巧合。
從技術層面說,采編的核心是攝錄一體機。如今,高清磁帶、光盤、記錄卡乃至硬盤介質等的多元化,更使新聞、專題等節目的采集格外得心應手。圖像質量之高、攝制之便利致使電視劇、電影也利用起高檔的高清晰度攝錄機來。
所以說,采集已然沒有后顧之憂,而編輯問題便突顯出來。錄像機盛行時代,方式單一。只能用具有編輯功能的錄像機,一對一地進行線性編輯。而如今,非線性編輯以壓倒一切的優勢占領了后期編輯全部,高清編輯系統還呈現了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大存儲池、高速服務器、媒體資產管理新體系等促成了全新的采編概念和運行實踐—記者在前方與后方編輯資源共享,各取所需。如,中央電視臺曾在雅典奧運會期間,將前方的新聞素材打包送回北京,國內在新聞聯播時就可以讓本部的新聞編輯們“自取”素材中的任意內容,編輯合成符合我國觀眾需求的體育新聞來。前方記者又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包括人文、時政、會場花絮等案例,編輯出完整的、有特色的新聞條目來送回本部。[Page]
新聞或中、小電視臺還可以利用品種繁多的小型高清攝錄一體機進行采集,圖像質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可用(因常被劃歸為非廣播級設備)。其實,數字圖像本身已無傳輸、加工損失。其次,所謂的“廣播級”本來也無確切的定義,加上小型高清攝錄機的圖像質量并沒有問題:凡是符合1920×1080指標的,就應屬于高清圖像,完全能夠在高清系統里應用(還不是720p那種)。所以談不上“廣播級”與否。所以,結論是:可用,且并不遜色。
再從新建或設計院角度考慮,有了“要考慮高、標清同播”的號召,一定無需再使用標清系統了。有的非廣播電視部門建設媒資系統時(如博物館、企業培訓等),也會采用高清體系。因為考慮到媒資的交流,還用標清記錄沒幾年就會落后。
由此,便可縱觀今后,高清晰度電視的未來在同播政策的鼓勵下,從采集、編輯、播出直到傳輸,一定可以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