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網絡傳輸內容的不斷增長,地域、城域網內電視頻道之多已經造成現有電視墻顯示技術不能勝任。特別是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驗,把電視網絡傳輸資源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倍,無疑加速了電視墻顯示技術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多路多畫顯示技術。然而,換代之秋的市場需求是什么,廠家與用戶所對應的心態是什么?顯然,我們既要積極探索,也要慎重考慮,深入理解。
市場與市場需求
電視墻的CRT顯示技術是從模擬電視初期開始,已經走過了幾十個年頭。當時顯示技術所對應的監視原理,是以視覺感官的主觀評價來確認圖像質量與基本工作狀態。后來出現了電視拼接墻顯示技術,這是在解決“大”而不是“多”的問題,就其圖像細部的表現力,受到掃描范圍內固定量點陣的局限,不能表達廣播級視頻質量評價內容,因而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使一個城域原來就可以收看到幾十套模擬有線電視節目,變得可以收到上百套、幾百套數字電視節目,被開發的頻道資源迅速增量,推動節目播出系統前端監視、監測的技術進步,進而造就了多路多畫顯示技術的市場。
然而,從市場需求層面上看,按照主觀評價原理的視頻顯示技術發展到今天,人的視覺直接感應能力已經不能適應了。以遼寧電視臺為例,現有模擬電視節目6套,播出主控電視墻長11.4米,以此規模推算,新增數字電視節目24套,則需播出電視墻長45.6米,再按14~20″監視器的有效可視距離與視角范圍計算,每人監看3.5~4米,模擬播出主控值班需3人(實際2人),而數字播出則需12人,即使現有值班員4人全上也不夠,且不談機房和場地的大小。那么,力不從心的值班員勢必造成電視墻形同虛設,成為機房的造勢花樣。于是,就產生了多路多畫顯示技術接替電視墻的市場變化。
倘若適應了以多畫顯示取代電視墻的市場,是否就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上述分析是從視覺散射度分析入題,而從視覺注意力分析,多畫顯示也面臨新的挑戰。還以遼寧電視臺為例,選擇50~60″的等離子顯示屏(再小則無法看清),通常以4×4(遼寧選擇4×3)分割大屏幕,這就是說,24個頻道再加上輔助狀態顯示,應有3個大屏幕,當我們以1個值班員的身份站在大屏幕前,認真觀察每個屏幕中16個畫面的圖像質量與工作狀態時就會發現,看懂并做出判斷時每幅約經過30秒,每屏則需要8分鐘。這就是說,我臺數字電視的值班員每看1次顯示圖像,就需半小時,那么,他每班能看幾次?看,網絡監控、節目調度、客戶管理、資源調劑等等重要工作還干不干;不看,還是形同虛設的擺設。
無論何種顯示技術的服務目標,都是為了實時監視圖像質量與工作狀態,而實時監視的原理只有二,一是主觀評價,二是指標評價。以上的分析都是立足于主觀評價原理,倘若我們換一種思維,從指標評價原理入題,結合主觀評價原理再去談顯示,整個理念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實,主觀評價僅僅是圖像質量鑒定的第一步,最終的質量鑒定還是需要指標評價;以量化數據的定量分析取代以感官為前提的定性分析,是離散分析之精髓,只是因為當初的模擬體系沒有數字化條件,而且主觀評價又無愧為利用經驗鑒別質量最為快捷的手段。但在今天的數字化條件下,人的眼力與腦力再快也沒有計算機快。因此,以指標評價的數據為監視、監測的參數與指令,輔“以人為本”的主觀評價原理而推出新一代顯示產品,既是實時監視、監測的捷徑,也是補充人感官能力的不足,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根本需求。
誠然,主觀評價的標準還沒有更新,立足于主觀評價的顯示技術,特別是CRT電視墻顯示還具有優勢性價比,而PDP多畫顯示又有陸玲副臺長在《多畫面顯示系統在數字電視中的應用》(參見本刊今年第8期,編者注)一文中所總結的“6大優點”。這就是說,在第一次市場更迭中,多畫顯示的市場集合完全可以涵蓋電視墻的市場子集,但是在第二次市場更迭中,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大量采用,既氣派好看又科學適用的多畫顯示應用產品,將越來越表現出兼有主觀評價與指標評價的高性能和高性價比,于是,多畫顯示市場將成為顯示監測市場的子集,以多路多畫顯示監測市場的集合涵蓋多畫顯示產品市場。那么,我們是否考慮了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市場更迭過程中的市場交集?其實,這就是多路多畫顯示技術近期與遠期的市場趨勢和技術對策問題。
用戶的對策
從CCBN2002 Barco公司展出了多路多畫顯示的系統產品(之前國內尚未見到系統展示),中國市場開始普遍關注這項應用技術的發展。其實,在2001年前后對歐洲諸電視臺的考察中我們就發現,新型多路多畫顯示產品在歐洲已經悄然上市了。所用品牌除了Barco外,還有Miranda、Evertz、Zandar、Avitech、Leitch等約有6~7家,當時歐洲廣播中心和戛納電視臺正在進行多畫顯示的工程安裝,播出200套以上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節目,工程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所表現出指標評價的內容遠遠大于主觀評價的內容。我們看到像Miranda一類的元老廠商,從G2發展到K2,而G2現已停產,新一代Kaledo Alto在IBC2003上亮相,而價格較K2又大幅下降,同時TS流輸入的流監測數字電視顯示的樣品正在達到產品化。我們還看到,模擬監視的新型產品紛紛在主觀評價基礎上附加指標評價的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視頻流錯損監測,進一步強化了監視功能。但是,國外進口多畫顯示產品的價格還是高居不下,在顯示10~12″視窗時,系統造價約為4000~5000美元/路,不能不成為國內用戶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
隨后,以大洋為代表的民族產業,在CCBN2003上展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畫顯示產品,相繼又有上海文廣科技、時代奧視數碼、青島廣研等跟進,而產品的設計理念大多數是針對模擬電視墻換代,模擬復合或兼有SDI輸入。暫以10~12″視窗顯示系統為對比樣本,國產模擬系統(含PDP)測算造價約為8000~10000元/路,若作為數字電視顯示則需增加QAM調制器與機頂盒,每路追加6000元,約為15000元/路,但由于機頂盒是民品,造成了系統的非專業化,雖有應用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過渡性方案,自當不可取。因此,當國內用戶了解了系統價位后,面對即使配置較好監視器也不過2000元/路左右的普通電視墻成熟系統,迫使他們調整了市場對策,同時又反作用于市場,其中低端用戶仍可望不可及,難于放棄電視墻,而一般用戶與高端用戶就各顯千秋了。
一般用戶:雖然也持觀望心態,但聚集購買欲,等待技術進一步成熟后的批量效應;其中新建系統者,都有多畫顯示的需求,但以數字電視平臺居多,模擬系統居次,現有模擬系統更新多畫顯示的幾乎沒有,因此,一般用戶市場中模擬顯示產品需求平平,短期內難以形成買方市場,而賣方市場的準備又不充分,從而加劇了購買欲的積累,形成對高端市場沖擊的可能。
高端用戶:他們的品位高,眼界寬,雖不是腰纏萬貫,但要買對路的實在貨。從廣電的特征看,就像不同價位的攝像機發展一樣,高端用戶有能力驅動低端和一般用戶的投資趨向。高端用戶對照國外的應用,有4個基本認定:
1.數字化技術的多畫面顯示。它不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多路分割器,而應是多線程、多層次視頻與音頻文件組合,即可改變所有被控圖像的大小、組合、位置等,還可進行以顯示圖像為對象的平面圖形編輯。而輸入方式對應于不同檔次的需求,應有A/V、SDI、ASI等不同需求的接口模塊。
2.主觀評價與指標評價共存。除了提供主觀評價的監視功能外,還應能提供類似Pixelmtrix DVStation的數字視頻錯損監測功能,既能進行一般數字視頻流工作狀態的監測,還可以把指標評價的監測數據轉換為主觀評價的5個視頻質量評分等級,以5種不同色彩的燈標直接顯示主觀評價的評分結果,從而克服經驗數據所造成的視覺誤差;或能提供類似Thales Granite的流分析監測示警功能,使一個顯示系統既能夠實現網絡遠程監視、監控,還能夠實現執行告警和備份信道或信源的執行調度。在國產系統中若能運用如Thales或藍拓撲的碼流分析模塊更好,同時擔負了碼流分析鑒定的測量功能。
3.網絡化功能的基本要求。強大的網絡功能以適應網絡化建設的需要,針對100Mb/s、1000Mb/s局域網與ADSL的網絡特征,具有3R公司BRANS那樣的遠程監控、異地監看、監管復制、動態服務等網絡功能。
4.在質量評定的同時監控執行。無論是主觀評價還是指標評價所得出的結論并非最終目的,鑒定是過程,執行才是目標,評價的結果必須通過監控執行,使之完成快速處理與迅速恢復。所以,在得出監視與監測結果后,應立即執行警示、備播、錯誤日記等自動操作。
廠家與商家的對策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全球AV產業產銷量1200億美元,其中視頻廣播級顯示產品(含廣播監視器)的產銷量約為5.1億美元,粗略估算所占總量比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