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國際家具展始于1949年,每年舉辦一屆,是當今世界最富盛名的家具展會之一。在這里,全球的觀眾將領略到來自世界范圍包羅萬象、設計一流的家具。這里是了解行業趨勢、市場前景,樹立品牌形象、尋找專業合作伙伴、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場所。從幾年前開始,就陸續有中國的企業參展。然而由于水平和實力的差距,參展的中國企業都被安排在檔次較低的亞洲館。對于高端產品展館和設計館一直以來從未有中國企業的身影。2009年1月19日,在展會迎來60周年之際,卻破例允許一位中國的設計師和他的設計作品進入展會的設計館。這位設計師,就是來自溫州澳珀家具有限公司的朱小杰。
工匠出身,留學澳洲的朱小杰,多年來致力于嘗試運用現代手法展現中國的古典風格,讓古老的家具形式走入今天的生活,因為堅持原創設計,他被譽為中國家具界的驕傲。在五天的專業展中,有許多西方專業設計師都親自登門拜訪這位被他們稱之為新發現的中國設計師朱小杰。無論是設計的風格還是展品的工藝水準,都得到了他們的普遍認可和贊譽。法國、意大利、美國、德國等四家國際大牌企業更是力邀朱小杰為他們設計產品,這也標志著中國家具開始由“產品輸出”邁向“設計輸出”。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影響的背景下,朱小杰和他的澳珀在這次德國科隆國際家具展上獲得的成功,對于中國民企如何應對挑戰,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真正有效地走向世界,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和啟示意義。

為了第一時間記錄下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自溫州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一個兩人攝制小組從1月16日布置展位開始一直到1月28日撤展,在為期13天的時間里,采用Sony的 HDCAM攝像機對這位中國設計師的參展過程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
由于本片是個現場紀實片,因此相較于一般的電視藝術片更加難拍。現場不同色溫的光源復雜多樣,人潮涌動,干擾性大,光線對比強烈,對拍攝的構圖和光線的運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嚴格來說,這不是一個適合展現高清優勢的題材。因此在整個攝制過程中,攝制小組刻意動了一番腦筋,力爭用創意來彌補不足。
一.用鮮明的主題吸引觀眾:
在電視片開場,有這么一句話—
“我的父親對我說:中國人擁有悠久的家具制造歷史,他們不會永遠拷貝,終有一天,會有來自中國的家具設計師站在我們面前”。
說這句話的是展會現場的一位參觀者Wittmann Porada。這位古董商的父親今年已經87歲了。當他父親和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反問:“我怎么沒看見?”在接受攝制組采訪時他興奮地對我們說,他要回去告訴他的老父親,今天他看到了。
之所以把這句話作為本片的開場,是想向所有的觀眾傳遞本片由始至終的一個主題:為中國設計正名。
在科隆國際家具展上有個明顯的標志,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看見。那就是“NO COPY”。這個標志提醒人們要尊重知識產權,不要抄襲別人的東西。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的企業在這個展會上并不太受歡迎,原因就是被認為拷貝別人的東西。直到現在為止,很多展位對于中國的參觀者都采取敬而遠之、不歡迎甚至拒絕的態度。記者在參觀采訪中就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當來自溫州的東方設計獲得廣泛認可之后,朱小杰主動向展會組委會申請專利保護。這個行為得到了展會組織者的肯定和有關專業人士的贊賞,也大大提升和改善了中國企業的形象。

本片通過現場的紀實描述和大量采訪,生動再現了七天展會期間中國設計從被懷疑到被吸引最后被肯定的整個過程。影片最后在一個美麗的德國月夜里結束整個敘述。新月如鉤,也借此寓意中國的設計力量從此如一輪新月出現在世界設計舞臺上。
二.用出眾的設備保障創作
這次使用的HDW-790P高清攝像機配備了一個標準鏡頭。讓攝制組感到欣喜的是,這款標準鏡頭6.3的廣角范圍讓攝像師在狹小的拍攝空間里作業顯得游刃有余。同時因為本片的紀實特性,在大部分情況下,攝制小組必須采用抓拍和跟蹤采訪的方式完成本片眾多內容的攝制,如此大的廣角范圍為整個攝制工作帶來了更好的穩定性。
整個展會現場光源很雜,展廳的燈光布置也沒有考慮到電視攝制的需求,不僅光線對比強烈,且多為頂光,特別不適合人物攝制。由于沒有監視器,攝制小組只能憑借以往的經驗應對各種情況。所幸攝像機性能超出預期,適當地弱化了光線反差過大的問題。在采訪德國一個專業雜志社的女記者時,被攝主體臨時挪動了一下位置,導致背景中的幾盞鳥籠吊燈完全沒有遮擋地出現在構圖里,雖然肉眼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在尋像器里卻顯得過于明亮,被采訪對像的臉部完全看不到斑馬線的痕跡。攝像師雖然臨時打開了對比度開關,但仍然對畫面的光線對比效果有所擔心。回國后在監視器里觀看,拜攝像機性能所賜,問題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此次的展位設計靈感源于《莊子·逍遙游篇》,整個設計以麻雀為主題。朱小杰認為麻雀雖然很普通,但它很真實,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高論就學大鵬展翅高飛。他覺得世界不和平,有很多不美妙的時候,或者不美麗的事情出現,都是不安分守己的結果。因此,麻雀在整個展廳中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巧妙地遍布在各個角落。其中有些麻雀被安放在了展廳的竹子中間,顯得栩栩如生。展廳現場多是局部照明光源,因此有些地方的竹子就顯得光照相對不足,但790P在低照度下的表現基本消除了我們的擔心。

每一次拍攝,我們總希望運用更多新的技術手段進行創作。但是遺憾的是,這款790P的HDCAM相較專業光盤攝像機,缺乏內置的間隔攝影和慢速快門功能,需要另外購置相應板卡才能實現。由于磁帶數量關系,攝制組只好無奈放棄拍攝展位從搭建到成型整個過程的創意構思。
[Page]
三.用豐富的特技強化沖擊
一部好的作品,有時更應該看它如何揚長避短,改變劣勢,而不僅僅是展示那些原本已經存在的優美畫面。
因此此次的整個攝制過程,除了盡可能展現現場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外,就是一個努力利用構思彌補不足的過程。在2006年攝制《會唱戲的樹》的時候,攝制組碰到了一連串的陰雨天氣,于是采取“天氣不足色彩湊”的解決方案,盡量選取色彩豐富的景象來構成整部作品。這次的前期攝制過程也同樣充滿各種不利因素,因此在后期制作時,我們更多考慮了一些特技編輯手法的運用來突出現場感和沖擊力,彌補紀實效果強于藝術表現的弱點。

例如在文稿中有這么一句話:“在被稱為設計館的10號展廳中,這個唯一的東方人的展位前參觀者就一直絡繹不絕,深深吸引著眾多的專業人士。”因為觀眾是陸續進來,同時集中在展廳內的機會不多,加上展廳面積不大,人一多就顯得很雜亂,又缺乏美感。因此僅憑單個畫面,比較難表現上面文稿中絡繹不絕的感覺。如何將躲藏在書架后面捕捉到的自然生動的單幅畫面在幾秒鐘的鏡頭里展現“絡繹不絕”,是攝制小組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我們采用畫中畫特技,從單個畫面變成四個畫面,再變成九個畫面,1+4+9,才營造出文稿所需表現的氛圍。

出于幫助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良好期望,來自全球各地、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匯聚到科隆,不計報酬地組成了一個專業高效的國際團隊。從這個國際團隊的構成上,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氣息,溫州氣息。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這是經常在商界聽到的一句話。中國人不善于進行團隊作戰的例子確實很多,但這次我們已看到了新的氣象。形成這樣一個有效率的團隊除了設計師朱小杰本人的吸引力外,中國和平崛起進程中民族自尊心的成長和崛起更是一個重要因素。攝制組決定運用左圖中的地圖模式來展現這個國際團隊背后的深刻意義。
四.用電視的優勢來展現特色
這次的展廳設計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和朱小杰設計的家具一樣,也是用現代手法來展現古典風格。來自上海的專業燈光設計師成怡為展位設計了幾組獨特的燈光造型方案。隨著操作人員按動遙控,現場的光源會按照預定方案產生變化,這在以往家具展上是不多見的。相對于平面媒體,表現這種活動的燈光設計恰恰是電視媒體的優勢,因此在本片中,我們也適時地展示了這種獨特的效果。


五.用異域的風情增添亮色
由于本片的大部分鏡頭圍繞參展攝制,內容相對單一。除了采訪,就是在展廳里打轉。而展位面積有限,展品眾多,很難獲得理想的拍攝角度和構圖。因此,在后期制作時,我們有意適當增加了一些關于科隆和家具展的背景介紹,美麗的異域風情和時尚的其他展位展示,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片內容過于單一的缺陷。
本片主題鮮明、節奏緊湊、采訪詳實、細節生動,希望片中傳遞出的那份我們在現場強烈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能夠感染每一個看過這個片子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