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在電影和電視劇中都可以分三類,即人物語言/話語、音樂和音響。一般人們在探討這一類鏡頭藝術時,總是習慣性的總括為影視藝術。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只在敘事層面分析問題時可以影視同論,而在畫面、聲音的運用處理上電影和電視劇有著各自的方法和側重點。不可以影視同論。聲音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分別有著什么樣的藝術特征,下面通過對聲音分類的詳細說明進行一些探討。
一. 人物語言/話語
人物語言主要指對白、獨白和旁白以及敘述性的畫外音。在電視劇中,人物語言除了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主題思想以外,還用來對人物性格和感情進行描述。相對于電影而言,電視劇從故事的過程時間和播放時間上看是以“變量”對應著“變量”的,例如美國電視劇《指路明燈》,從1937年開始播放,不間斷的播放了60多年,共播出了15000多集,時間總長度達到了15000多小時。從這里可以看出電視劇在播出時間上的絕對自由性,正因為這種自由性,使得人物語言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價值,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人物語言在交代人物關系,推動劇情發展,揭示主題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電視劇對人物語言的重視程度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像電影那樣主要用畫面展示空間形象進行敘事并不是電視劇的特長。在很大程度上,大全景或全景這樣的景別在電視劇中的運用并不理想,由于電視畫幅小,運用大景別鏡頭展示宏大場面進行蒙太奇敘事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人物語言自然擔當起敘事推動情節發展的重任。電視劇對人物語言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觀眾在觀看電視劇時會發現,電視劇中并沒有像電影中那樣有很多視覺沖擊力強大的畫面,但劇中人物的形象個個都很鮮明細膩,故事線索脈絡清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劇中細致入微的人物語言。電影學者汪歲寒在他的《電影門內》中說,“一般的說,能用行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地方,就不要用語言”,甚至還有人說“根本上講,電影(故事片)應該盡量抑制對話,可以讓對話少到沒有的程度,因為電影主要是視覺藝術,其次才是聽覺藝術,應該使語言(臺詞)永遠居于次要地位。”這種對電影人物語言的認識,現在幾乎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看法。例如韓國電影導演基德的作品《漂流浴室》,男女主人公的語言幾乎是空白,劇中的一切沖突矛盾全部用畫面體現。這算是電影中的特例,但也說明僅憑畫面的蒙太奇組接,在電影中就可以完成敘事。從另一個角度講,一部電影的長度大致在100分鐘左右,在故事的時間和播放時間上是變量對應定量的關系,因此“壓縮”率很高,所以在這種壓縮率很高的情況下,在保證空間展示居于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減少人物對話對白,力求凝練。讓觀眾通過強大的畫面敘事來感受電影。正如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認為,電影需要用畫面來說話,如果話語太多,那還不如去聽收音機。
如上文所講,電視劇相對于電影來說,更加重視人物語言的運用。經過總結,我們認為電視劇語言有以下幾個特征:
(1)廣播性
這是指電視劇語言對廣播劇語言中“聽”的特點的借鑒。廣播劇是指以語言、音樂和音響為手段敘事的廣播藝術形式,是一種只能靠聽的敘事藝術。為了彌補沒有視覺手段的弱點,廣播劇中經常穿插必要的解說詞,幫助聽眾了解內容。由于電視劇可以說是從廣播劇發展演變過來的,因而繼承和發展了廣播劇的語言特征,彌補了由于畫面表現力不足在劇情表現上的貧乏。通過畫面敘事為主,兼有語言解說的播放方式,達到最佳的收視效果。另外,從電視劇更為自由的家庭化小范圍的觀看方式上看,電視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可以接電話做家務或者和他人聊天等等。也就是說他們的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不像在電影院,在黑暗的放映廳里,觀眾唯一能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盯住眼前的屏幕。因此,電視劇語言中,經常穿插解說性提示性的人物對白,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幫助觀眾掌握劇情,達到如同收聽廣播一樣不看也能掌握陳述內容的效果。
(2)口語化
口語化指電視劇人物語言(對白、獨白和旁白)根本上要接近生活中的語言。這里要指出的是通俗化并不等于口語化。通俗化是盡量把話說的清楚明白,使人們在理解上沒有障礙。口語化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生活語言。口語在某中意義上說就是人們生活中的談話語體,它要求長話短說,盡量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倒裝前置句,不用生僻詞,采用被大眾所普遍認同的講話方式。例如近期在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走西口》,在人物語言方面,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口語化。劇中故事主人公梁滿囤、豆花等人各有特點的山西方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這種口語化的語言要求,使得劇中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滿。
二. 音樂
電影和電視劇中的音樂都分為聲樂和器樂、有聲源和無聲源音樂兩種。需要解釋的是有聲源音樂也叫“畫內音樂”,如演員歌唱樂隊演奏等。無聲源音樂指畫面上不存在發聲源的音樂。音樂不是音響,它是一種的獨立的藝術品種,有著自身的節奏和旋律。在電視劇中音樂的地位并沒有其在電影中那么突出。特別是背景音樂,電影中的背景音樂以器樂為主,電影導演對背景音樂的創作相當重視,要在短短100分鐘內通過背景音樂來表現思想表達主題并要有合適的畫面作為抒情主體,這對背景音樂來說任務重大,但因為時間長度的限制,電影給它的機會似乎不是很多,因此電影導演會大幅度提高背景音樂的含金量,往往要單獨譜曲,依據劇情需要量身定做。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背景音樂。當船身傾斜到提琴手們不能夠保持身體平衡的時候,也就是人們紛紛向船尾轉移的時候,電影中的琴手哈特利向其他琴手示意演奏可以結束了相互握手告別。然而在其他樂手準備離開的時候,他仍然站在原處。他可能在想,我能去哪呢,哪里能給我重生呢,還是等待與主相會吧。于是他有拿起手中的提琴,從容的奏出能讓所有在那里正在遭受苦難的人們見主面之心的《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聽到哈特利的演奏后其他提琴手重新加入到演奏當中。片中琴手們演奏《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的畫面同其他場景交替出現,在穿插其他場景的時候音樂一直在繼續從未停止。老船長默默的走進已經涌入海水的駕駛室;一對老夫婦,他們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安靜的躺在床上,床下的海水在涌動,他們發出微弱的聲音也許在祈禱吧;年輕的母親依偎在兩個孩子床前給他們講著動人的傳說。在這些畫面出現的時候,音樂《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始終與畫面相伴,它寓示著不同的人們在這個生還無望時候都用屬于自己的方式面見我主,以告慰靈魂。雖然提琴手演奏《更近我主(Near my God to Thee)》是劇情的一部分,屬于有聲源音樂也就是畫內音樂。但是整段音樂伴隨貫穿了多個場景,在音樂之中滲入了主觀情感,再一次增強了畫面感染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說,這首樂曲是這部電影中最具感染力最有內涵的背景音樂。盡管很多影視作品中的背景音樂都是無聲源音樂。可以說它實現了劇情表現同音樂抒情的完美結合。[Page]
而在電視劇中,揭示劇作思想表達主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物語言/話語完成的。音樂在電視劇中的作用,是如何能更好的與“語言/話語”相配合,以推動情節發展。在表達大眾生活的電視劇中,故事情節發展到高潮時期,往往是劇中主人公之間在語言沖突或內心情感沖突達到頂點之時,他們或者快樂或者悲傷。在這時,通常會配上一段背景音樂與話語抒情敘事相配合。這一點上韓劇顯的非常突出,在男女主人為了他們的愛情誓言感到幸福或者悲傷而留淚傾訴的時候,總會配上一首煽情的通俗音樂。
三. 音響
音響也稱音響效果,自然音響等,也就是聲音效果。若按內容分,可分為動作音響,自然界音響,機械音響等;若按形成方式分,可分為現場音響,模擬音響,特制音響等;按性質分可分為主體音響,過渡音響,環境音響等。
在音響運用上,電影將其發揮到了極至。這里著重討論電影中音響的應用。對于電影來說,基本原則就是強化和放大電影中的聲音效果。它可以直接參與畫面造型,一般來講在電影院中最前排的座位距離屏幕至少也要五米遠,為了增強音場內的電影聲效影院上部空間非常大。這樣,電影中宏大的空間展現連同極具現場感的放大聲效以及影院內觀眾切實能夠感受到的大空間,在觀眾觀看電影過程中形成了內心感受的三重統一,這也是電影獨特的魅力所在。例如導演吳宇森的電影《赤壁下:決戰天下》,片中火燒赤壁的情節場面宏大,音響效果極具沖擊力,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片中黃蓋率領的十艘裝滿硝石火藥和魚油的快船逼近曹操水軍,兩方士兵在火光中廝殺,油桶爆炸時發出的巨響,片中做了放大處理的各種特殊音響效果與氣勢雄渾的畫面相互照應,因此說音響在電影中可以直接參與畫面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