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墻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最早的拼接產品都采用CRT顯示器陣列組合,當時,顯示器的對角線大約28英寸,畫面之間間距很大。而且,要通過CRT顯示器來實現巨大的拼接畫面,就要求計算機有巨大的內存,而這樣的計算機在當時來說價格是相當昂貴的。
有相關資料顯示,拼接墻最早的一次亮相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柏林Funkaustellung展。盡管當時所看到的所謂大屏拼接只是簡單地將顯示器(或者電視機)進行陣列組合,但也足夠驚艷眼球了。一些生產商和租賃公司隨即便意識到了這種顯示媒介巨大的發展潛力。
由于當時視頻投影還不是經濟可行的方式,多個顯示器組成的視頻墻則能在游客中心、會議與展會等場地的使用中提供充足的亮度,這一創新足以克服屏幕之間3英寸(7.62厘米)拼縫的不利狀況。
1986年,在溫哥華世博會上,加拿大館安裝了一面很大的Philips Vidiwall。這面巨型視頻墻的實現來自Robert Simpson。Robert Simpson是Electrosonic的創始人,并且獲得過InfoComm杰出成就獎。
查看詳細內容
1988年之后,拼接墻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是一種長條形黑色箱體(MDF)開始出現,包括被廣泛使用的Electrosonic公司的ProCube系列。箱體的前面是一個背投屏幕,箱體的后面則是精簡的CRT投影機裝置,再加上輸入端口和電源插座。
當用戶開始頻頻部署使用這種顯示產品,特別是在現場活動、會議和展臺顯示中,他們會發現搬運大約6英尺的、占用大量空間的MDF箱體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個時候,產品的改進版出現了,包括伸縮式箱體(帶硬邊的和沒帶硬邊的),到最后,顯示器也開始帶反光鏡和折疊光路。
1992年初,BKE、Digital Video Systems、Electrosonic、Gundermann、LaserPoint、三菱、松下、飛利浦、先鋒、Seleco、東芝和索尼等公司都推出了箱體系統。但箱體系統真正被大量使用則發生在以Proquip公司為主導的租賃市場,當時,Proquip公司儲備有80多臺先鋒公司的顯示器箱體和140臺Electrosonic公司的ProCubes。
1992年,顯示箱體的價格范圍從Seleco品牌的6,000英鎊/臺到索尼品牌的13,000英鎊/臺,租賃一個3×3拼接墻的價格范圍是1,100-1,400英鎊,如果不需要提供內容,租賃價格大約為每小時7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