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彩電中心建設的默默耕耘者 當年廣院七八屆學子劉鎮岳 |
1975年至1978年就讀于廣院電視攝影專業的40名同學,現在有近十名在廣電行業身為局長和臺長,現任寧夏廣播電視局的副局長劉鎮岳就是他們中的一位,在校時曾經擔當學習委員,畢業后回到了寧夏,用自己幾十年的經歷見證了寧夏廣播電視發展的軌跡。
現在劉鎮岳兼任寧夏彩電中心建設辦公室主任,每天忙碌在新樓建設項目的準備工作中,幾十年為寧夏廣電事業身體力行,并和這方水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說:“寧夏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西夏文化在這里源遠流長,有很多未知的藝術需要人探究,而且,中國的電視資源在西部,這里有黃河、草原、高山、沙漠、牛羊,獨特的地域風光是電視拍攝者夢寐以求的地方。歡迎更多的電視同仁去寧夏創業。”
西部電視藝術的拓荒者
1970年,劉鎮岳22歲時,第一次以電視臺記者的身份外住山區招待所時,服務員為他開發票寫的單位還是 “電石臺”,他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電視生涯:一臺單管攝像機播出圖像,不管份內份外,只要能插上手的事都搶著去干。
1983年,劉鎮岳擔任寧夏電視臺第一任新聞部主任時,一個部門包括編輯、時政、工業、農業、燈光、洗印等各樣工作,他既要負責組織重大活動采訪,安排制定拍攝計劃,還經常到現場指揮拍攝。在此期間,劉鎮岳嘗試了當導演的滋味,他執導的電視報道劇《過客》被拍得有聲有色,拍完之后就被中央電視臺拿來首播。接著,劉鎮岳又拍攝了《枸杞紅了的時候》,還親自擔任攝像拍攝了7集電視連續劇《請撥警號110》。
1986年初,劉鎮岳擔任了寧夏電視臺副臺長,主管新聞、電視劇、電視文藝并代管技術,并負責寧夏省電視臺的對外宣傳。從新聞電影的攝像到電視新聞記者、到電視劇、電視文藝片攝像導演,再到分管電視新聞宣傳、電視文藝、電視劇、電視技術部門,在電視行業里幾乎找不到劉鎮岳沒有分管過的部門,難怪他說:“在電視臺沒有能‘難倒我’的地方,我親身經歷了寧夏兩個省級電視臺的創建、發展,我為之欣慰,感覺像承擔了歷史的使命。”這一切經歷都為劉鎮岳在1992年底籌建寧夏有線電視臺奠定了基礎。
寧夏有線電視臺劉鎮岳當初白手起家,可以說是“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從開始借、租人家的地方,到建設了占地一萬平方米的電視臺,600平方米演播室,差兩三個月搬家入住的時候,劉鎮岳被調入寧夏廣播電視局。就這樣,新有線臺的大樓建成之后,劉鎮岳沒住過一天。很有意思的是,按照廣電總局的政策,有線臺和無線臺為整合資源重新合并,劉鎮岳又主持這項合并工作,建臺還是合臺都給劉鎮岳不同感受,他說只要是利于寧夏廣電事業的進步他都盡心全力去實施政策。如今,劉鎮岳擔任寧夏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現在最忙碌的事情就是建設彩電中心大樓,初步土建的圖紙已經設計完畢,今年也會進入正式修建階段。而當大樓拔地而起的時候,劉鎮岳估計自己該退休了,入住還是沒有他的份,當記者問他為何甘心于過這種只當綠葉的生活,劉鎮岳哈哈一笑沒有回答,但笑聲里的自豪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和寧夏廣電事業一起成長的老新聞工作者
劉鎮岳作為“寧夏老新聞工作者”之一,30多年來有過無數個“第一”,他是寧夏的第一批電視記者之一,電視臺第一個使用單管攝像機和使用過35毫米攝影機的記者,第一任新聞部主任,第一個代表寧夏電視臺參加全國新聞評獎并且第一個獲獎的記者,拍過寧夏電視臺的第一部電視報道劇……
劉鎮岳首先是一名優秀的記者,在寧夏他到過每一個縣城,到過拍新聞最危險的地方,講起當年到寧夏煤礦采訪,現在還滿是激情,“當時地下的瓦斯含量很高,不僅記者要全副武裝拍攝設備,而且還身帶瓦斯檢查源,井口還配備救護車。”為了拍攝出好的作品,他曾經采訪時用過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車、毛驢、駱駝等等。
劉鎮岳第一次單獨背著電影攝影機去拍攝的題材是正在施工的電視鐵塔,承擔施工任務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采用半機械半人工的辦法,用多根鋼絲繩,硬是將60多米高的電視發射塔吊裝成功。劉鎮岳用35毫米的電影膠片記錄了這一過程。
劉鎮岳說,記者要有好的新聞作品,必須堅持,“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作為攝影記者,更是要付出努力,同樣拍攝一個景觀,站在2樓拍攝的效果和站在3樓拍攝的效果和氣勢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說文字記者和廣播記者一起去采訪挖煤工人,后者兩位只需要站在井邊和工人聊一下即可,而攝影記者是一定要到巷道和撐子面上去,這樣才能拍到采煤的現場,也就是記者必須想到站在生產的最前面去采訪。
寧夏彩電中心建設的默默耕耘者
現在“日元貸款寧夏彩電中心項目”基本上已經簽署協議,寧夏基本上拿到了近3億元人民幣的貸款,貸款將主要用于土建、設備購置和人員研修培訓三個方面,這將為改善和更新寧夏電視臺現有的設施和設備提供基礎。
拿到貸款之后,劉鎮岳心中的喜悅無法形容,不僅因為他是寧夏彩電中心建設辦公室主任,更因為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是許多人付出的結晶。
劉鎮岳的2003年是和寧夏彩電中心項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為了給寧夏廣電局建彩電中心申請貸款,劉鎮岳拄著雙拐去哈爾濱和日本人進行談判。當家里人心疼地勸他要愛惜身體時,他只是笑了笑“不要緊”,一點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他希望寧夏廣播電視事業在彩電中心項目實施之后有飛躍式的新發展。
劉鎮岳作為西部電視的拓荒者,他用半生記錄了寧夏省電視事業的變遷,如今仍然忙碌在廣電的第一線,為了保證技術設備跟蹤時代最前沿,他找來很多技術雜志、資料重新學習,和技術專家共同探討方案,他對寧夏廣播電視事業的明天充滿信心!
在傳媒行業,尤其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的電視工作者常被大家稱為“科班出身”,這些科班出身的歷屆學子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見證了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2004年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將迎來她50歲生日,為此本刊在接下來的幾期推出“廣院學子”欄目,講述幾位業內知名廣院畢業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