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統制作模式所面臨的困境(瓶頸)
1.傳統制作模式簡介
傳統制作模式中制作系統由若干個錄音室、復制室、大錄音棚構架而成,這些機房設置一般均采用AB制,如一套標準語言錄音室,配置一間技術控制室和一間播音室。其相對應的錄制方式,由播音員照本宣讀,錄音師則負責音質調整、聲音采集、音樂襯墊、音頻剪切、次序調整、節目存檔等工作。
以標準語言錄音室系統為例,最簡單配置為一臺調音臺、2—4個話筒、若干臺放音機、錄音機(目前國內大多數廣播電臺均采用音頻工作站替代放音機、錄音機),典型的系統框圖如下所示:

2.頻率專業化帶來的節目制作量的井噴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深入,“準確進行受眾定位,開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眾’市場成了保證經濟利益最佳選擇”的理論被植入廣播事業改革發展中,廣播頻率專業化應運而生。
頻率專業化在帶來廣播節目大容量與大信息的同時也使廣播日播節目出現井噴現象,專題類節目也急劇增加。從節目內容上分析,專業化頻率播出的節目具有主題相近,風格較統一,內容也比較專一的特點。對于節目的制作者來說,在節目時效性的把握及深度的挖掘上更為有利,顯而易見,傳統的你錄我播單一制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廣播節目制作精細話的要求了。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各領域被廣泛應用,多樣化的采訪技術為編播人員提供便捷的同時也降低了制作技術的準入門檻。家庭作坊式制作系統比比皆是,非專業廣播制作團隊投身廣播節目制作大軍打破了專業錄音師“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多樣化的廣播節目引進機制也導致了頻率對專業錄音棚需求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第一時間發布最新資訊、權威媒體市場前瞻和專業市場定位的廣播,素以迅速、及時的優勢占領了傳統媒體市場。方便靈活的直播方式凸顯廣播優勢的同時也使得對于需要后期再制作合成的錄制節目被廣播編播人員所摒棄。
3.產出效能及經濟效益的抑制性
傳統節目錄制方式對制作機房的系統要求配置全、交互能力差、自助能力低、投資成本高、運營成本大、人員投入多、產出效能少。
在傳統機制下,所有節目都在廣播制作全配置機房內完成,編播人員對錄音員等技術人員存在完全地依賴,互動性的缺乏造成了制作機房不愁沒有客戶,技術人員不怕沒有工作的現象,從而形成節目制作千篇一律,工作主觀能動性差、創新意識和能力缺失的尷尬局面,也讓廣播節目收聽市場份額日見萎縮。
在傳統管理體系下,設備投入成本較大,技術收費沒有納入維護、人力等各類成本,在全成本核價下,設備添置初始成本過高的問題顯露無疑,再加上設備維護管理費用和人員費用,使總成本不具有競爭優勢,且許多設備經過多年使用,穩定性、可靠性等各方面性能都在下降,其維護成本與添置成本成正比。而編播人員過度“迷戀”直播節目也讓專業制作棚日益冷清最終被“束之以高閣”,從而從另一層面推高了整體的運行成本和難度。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傳播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媒介制作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如今,數字技術、網絡科技、衛星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廣播制作模式與機房在得益于發展與改進的同時也頗感新一輪競爭壓力的逼近。
二. 新制作模式的探究
1.新模式的概念與構建簡介
新制作模式構建,根據節目制作的需要,按功能劃分三大區,并配備相應的制作人員和設備:
(1)自助制作區
·滿足時間不定、“DIY”動手能力強的使用群體,完成簡單制作和節目合成;
·由編播人員自行完成簡單錄音制作;
·區域內配置若干名錄音工程師,負責及時的排難、應急和機房綜合管理;
·設備配置最簡化,即一臺調音臺、一臺工作站、一支話筒,監聽采用耳機或臺式近場小監聽,建筑聲學以完成插播錄音即可。
(2)常規制作區
·滿足日常播出的節目制作;
·完成常規制作,配備專業錄音師;
·常規制作隊伍逐步減少,朝高端錄音師、錄音工程師、新聞錄音師、錄音工程師等方向分化發展;
·設備配置同原常規,監聽級別高于自助制作區,建筑聲學要求高。
(3)精品制作區
·滿足廣播劇、參賽評獎、臺內外交流或制作手段更多樣化等要求精做的節目制作;
·完成5.1影視制作、音樂和戲劇錄音棚制作、廣播劇制作等;
·強化高端制作隊伍;
·設備配置全,監聽近遠場結合,建筑聲學要求最高。
2.后續技術支持等
(1)新模式機房內引入辦公網絡、無線網絡、有線電視、分機電話、打印機和復印機,后兩項主要配置在自助制作區,方便編播人員在制作全過程的使用。
(2)錄音機房的使用情況實時統計:對每個棚的預約及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統計。
(3)錄音機房的預約功能:為頻率提供實時預約接口,以及相關錄音師的選擇等。
(4)錄音機房其他數據的統計:如收費情況,使用頻率等。
(5)優化頻率節目錄制的過程:
·在錄制前,利用成熟的互聯網,為編輯/主持人提供節目文稿上傳功能,即上傳至辦公系統,或直接發至錄音師信箱中;
·在錄制過程中,只需要主持人到位即可,編輯校對的任務可由錄音師替代;
·在錄制后,錄音師對節目在進行制作時,主持人/編輯不需要等在邊上,錄音師制作完成后,可將節目上傳至系統,供主持人/編輯進行審聽確認。
(6)素材交換功能:該區域內增加外來節目素材交換、倒換、抓軌、釋放等功能,便于使用人員節目制作和合成;
(7)音效庫使用:該區域內利用現有成熟的辦公網絡,添加音效庫,為使用人員提供多種類、高品質的音頻效果聲,如,各種自然聲、生產、生活中的各種音效;歷史資料名人、名家、領導人和領袖人物的講話;優秀節目樣本等。有利于節目安全、便捷合成;
(8)其他貼心的服務功能:
·機房內提供節目錄制實時提醒裝置,隨時提醒使用人員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如,聲音大小、相位等;
·為頻率提供更多種類的技術服務:如節目源的技術搶修,聲音的過濾、去噪等技術服務;
·為頻率提供技術服務的實時聯系方式:當節目編輯、主持人在對制作后的節目審聽時,發現任何問題,可通過該軟件/系統找到我們的人(即時聊天、即時短信通知、即時電話通知等各方式)。
3.解決問題
(1)管理模式
·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
·單一8小時服務轉變為時間跨度更長的服務;
·機房可實時控制、可靈活選擇、可方便調配、可預約式、技術支撐更強更及時的服務。
(2)人力資源
·錄音人員成本減少—原有一對一制作服務,轉變成一對多制作服務;
·錄音人員素質有所提升—不再僅僅從事簡單的錄音工作,成為當班的系統工程師、設備維護員、計算機管理員、網絡故障應急員、節目創新者、內外協調人;
·管理成本降低—為管理部門提升機房利用率,實現產能最大、性價比最高、效益最大。
三. 新模式的未來遠景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立足于自身優勢資源、不斷深挖其中內涵,打造差異化格局。在機房設備配置上新模式將實現靈活調配和全區域共享,“以大帶小”、“從簡單到全面”以客戶需求為切入點,點面結合的方式將廣播制作機房從單一化走向個性化,從而提升制作團隊的水平與能力。
創新工作思路與領域,立體開拓市場。開放自助的新模式讓編播人員在創意策劃廣播節目的同時關注制作設備的多樣性,提出合理化建議,讓其從被動走向主動,培養制作能力的同時也節約了頻率支出成本。
以品牌為核心,開發新的產業鏈。打好節目制作品牌,利用合理搭配的新模式主動出擊,拓展“產、研、發”一條龍的工作理念,將新模式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專業廣播制作模式與團隊的社會經濟化效應。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廣播自助制作機房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同時廣播媒體也有自身的弱點和發展瓶頸,面對挑戰,制作模式、團隊與人員都更需要進一步改革與創新。目前中國數字化廣播制作格局仍不完善,整個廣播產業在經營領域還有廣闊的空間等待著我們加以開拓。制定有效的廣播媒體節目制作的未來發展戰略和發展定位,才能走出困境,發揮出其最大的優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