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種媒體環境下的廣播前途如何
有人經常會說,我們搞廣播的,是弱勢媒體,這種觀念到底是對還是錯?強弱媒體的劃分依據是什么?判斷媒體的強弱,需要以媒體是否實現了其傳媒功能,影響力、號召力和公信力的大小和作用才是唯一標尺。廣播行業在多種媒體興起的今天,進入了低谷是不容否認的。但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廣播是否會淡出舞臺?由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廣播的依賴性,依舊有勃勃生命力,沿海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廣播也并非弱勢媒體。這些都因廣播的自身特點,如相對電視來說投資運行成本低,相比平面媒體來說又有不受文化層次,傳播范圍的限制,特別是汽車文化的興起,廣播的優勢非常明顯。
廣播是在報紙之后誕生的一種傳統媒體,幾十年來經歷了許多變革,電視和網絡等媒體的崛起,對她有了很大的沖擊,但廣播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由其他媒體替代。濮陽電臺成立于1986年7月1日,從最初的一套中波節目,發展到今天三套調頻,一套中波,發射功率20多千瓦,覆蓋濮陽全市,先后在省市、全國取得了各項榮譽。廣播在不斷發展,為什么要這樣說?從技術層面來講,廣播自身在縱向發展,最開始的中短波,到調頻、數字化、網絡化。從幕后辦廣播到前臺辦節目,無不發揮了廣播的優勢所在。橫向比較,還要駁一駁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定向思維,“粉面含春威不露,丹純未啟笑先聞。”說的是王熙鳳在紅樓夢里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聲音的魅力讓大家有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二. 設備發展改變播出形式,提升廣播競爭力
傳統的廣播定義是點對面的。新的技術發展推動播出內容多樣化,如現場直播延時器應用,讓熱線電話實現了實時的交互式廣播,使直播節目普遍實施,廣播的實時性和交互性得到充分體現,現場記者可以隨時把新聞事件呈獻給廣大聽眾。而網絡在線直播和視頻直播室、網上播出等,則打破了廣播的覆蓋局限。又如短信平臺的采用,是熱線電話一對一的有益補充,網絡終端收取的短信把聽眾和主持人變成了多對一,內容也有了選擇性。所有這些技術進步徹底改變廣播形式和內容。
廣播窄播化,加強競爭能力。目前廣泛采用的調頻廣播頻段,覆蓋頻率資源只有有限的210個,調頻發射又有視距傳播的特點,有利于地域化廣播節目覆蓋。當前中央和省市一級同類型媒體的落地覆蓋,對生活在夾縫中的地方廣播,不能說不是一個沖擊,的確把廣播聽眾進行了分流,節目差異化讓大家有了更多的選擇,對廣大聽眾是好事。但地方性的新聞和資訊,是本地廣播內容的專利,中央或省級媒體大而全,我們就從小而精上下功夫,例如天氣預報 ,絕大多數人不會去關注其他城市的陰晴冷暖。另一方面,上級廣播媒體把節目送到了自己家門,打開收音機就能聽得見,對我們另辟蹊徑,創新節目來說又是個好事,例如在內容形式,輿論導向,主持風格,欄目設置上,進行學習分析。去年我臺去淄博電臺城市音樂廣播學習,淄博正是利用了廣播的窄播,開設專業頻道,收聽人群定位,節目設置和公眾活動,針對性強。如對三高(高收入、高消費、高學歷)人群資訊定投,活動策劃,以世博游、快樂購等形式,有效彌補了廣播只問其聲,不見其人,工作在幕后的缺點。當然,播音員、主持人的這種神秘感,也是廣播媒體取長補短方面的一條強項。這些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技術方面如多工器應用,自動播出系統等技術支持。
又如廣播新聞關鍵體現在新聞工作講求的時效性上,新聞熱線和記者現場的采訪報道,把時效性發揮到了極致,第一時間播發出去;我臺新聞直播車的投入使用,又搞起多樣性的廣播宣傳。信號通道傳輸,播出發射等一系列工作都來自技術支持。新型采訪機助力記者的前線采訪,使用采訪設備正確與否,采制的內容優劣,直接影響了新聞內容的載體--聲音。做好后勤服務和技術保障工作,就是打基礎,我們不能等使用者問的時候才說,才講應該怎么操作,怎么剪輯,要在設備投入使用前就把一般操作,注意事項講解清楚,讓使用者有整體認識,然后實戰解決。
三.技術管理和創新是看不見的財富
廣播電臺中的技術部門,使整個廣播事業的基礎和門戶支持,他們從事后臺的工作,確表現出前臺的服務,播出質量好壞直接關系的技術部門的整體工作。不同的崗位和分工,組成這個廣播人的大集體。技術管理和服務、創新肩負的任務有多么繁重,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目前我臺新聞頻率,覆蓋全市行政區域和周面地市的邊界,保守的估計,覆蓋人群達人口到五六百萬。交通音樂廣播,僅僅濮陽市出租車輛1700多輛,私家車輛的保有量逐年上升,還有其他大型公交車輛、公眾場合的收音擴音等等,由此波及的被動受眾人員更多。每個人所聽到的濮陽電臺的聲音,對我們來說是基數的萬分之一,對他們來說就是一。
如何管理和維護,才能節約投資和運行成本,如何三滿一完整保證播出質量,讓機房環境,設備運行在最佳狀態,這些都是看不見的財富。如我臺發射機房,三臺共13千瓦發射機,兩年來無任何因溫度,供電安全等原因造成的設備損壞。對發射機房的兩部空調和緊急通風系統,進行監控和定期巡檢,發射機除塵,緊固,潤滑等日常停機檢修,保護末級放大管未損壞。僅更換了自然損耗狀態下的散熱風機3只。春秋季節,灰塵和飛絮容易堵塞空調蒸發器,技術人員堅持每周都對空調室外機進行沖洗,截至目前,空調連續運行近5年多,未發生大的故障,節約了大量維修資金,同時也保證了安全播出工作。[page]
四. 聯盟廣播或成流行趨勢
我國當前仍然延續上世紀80年代四級辦廣播電視體制,這種方針政策對推動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曾經發揮的關鍵性歷史作用很大,數量和覆蓋率明顯提高。缺點也毋庸置疑,小型分散,資源浪費,在設備方面大臺強臺大量重復購置,使用率并不高,小臺設備則嚴重缺乏,節目制作質量不上檔次,由于專業設備價格昂貴,閑置和淘汰的折舊率造成很多浪費。管理方面不規范,例如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普及特別迅速,網絡時代對傳統產業的挑戰,廣播行業有關標準出臺和執行落后。廣播發展也面臨向多功能,綜合化信息網臺方面發展。
各自為戰情況下大量的重復制作、重復播出、重復覆蓋導致了重復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會浪費。同時,由于各級臺站之間的無序競爭,相互瓜分觀眾群,致使覆蓋效益降低,個別小臺為維持生計,不惜在內容上搞擦邊球,公信力和廣播的權威性下降。
聯盟廣播不是新事物,廣播業界老大中央臺,早在2006年11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來自首都北京的46所大學廣播臺(站)成為了首批加盟中央臺牽頭發起成立的中國廣播聯盟,吸引了全國170多家省、市電臺。目前《中國之聲》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頻率,覆蓋體系達2500個頻率之多,覆蓋全國,實現了無縫隙覆蓋。同時網絡廣播、數字廣播、衛星廣播以及手機、MP3等新銳載體的發展又擴大了《中國之聲》立體式的覆蓋,覆蓋大陸和港、澳、臺及亞洲多數國家。各個省級和地區性的廣播聯盟逐步成立,這種趨勢或許是將來流行的形式。
五. 三網融合和數字廣播對傳統廣播的影響
當前提的最多的就是三網融合,但好像里面具體涉及到廣播行業的并不多。在多媒體時代,廣播應該更注重數字化無線網絡的覆蓋,比如可以和實現圖文音頻的同步傳輸的DMB數字多媒體廣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在DAB廣播已將傳統AM、FM摸擬廣播聲音質量提高至CD級別的基礎上,DMB又將單一的聲音廣播業務推向了多媒體領域:即在發送高質量聲音節目的同時,還提供了影視娛樂節目、智能交通導航、電子報紙雜志、金融股市信息、互連網信息、城市綜合信息等可視數據業務,廣泛應用在公共交通,流動人群等移動載體上或家庭、辦公室里。但目前DMB廣播已經遠遠落后于CMMB(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除了受眾的條件限制外,傳統調頻廣播的類似壟斷優勢還讓廣大廣播從業者衣食無憂,但假如有一天三網融合全部推進,可能廣播行業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要去打分發傳播的基礎,這由分發方和終端用戶共同組成,終端用戶的培養是個逐步成長的過程;另一方面需要和制作公司競爭或合作,用于壯大播出內容的影響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