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媒體競爭,已經不是簡單的品牌、時效、獨家的比拼,需要更強的用戶行為適應能力和到達能力。面對高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廣播作為移動媒體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對廣播而言,媒體融合發展不是簡單解決媒體內部不同樣態傳播方式的從屬和主輔關系,而是通過融合達到順暢高效配置各類資源,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標。以傳統廣播為根,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把全部能夠直達用戶的傳播方式納入新傳播體系中,正成為網絡時代廣播人的追求。
“媒體融合”“互聯網思維”“現代傳播體系”“新型主流媒體”已然成為當下廣播電視業研究發展的熱詞。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臺在與新媒體融合中,如何做好“廣播+新媒體”這道加法也成為業界持續關注的話題。其中,位居《人民日報》發布的“中國廣播媒體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廣東廣播界首位的廣東廣播電視臺,有著自己的融合實踐與體會。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廣東廣播電視臺分管廣播業務的副臺長曾少華,其獨特的視角和開闊的視野或許能為業者就廣播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思路。
融合并不是簡單做“加法”
《中國新聞出版報》:廣播伴隨了很多人的成長,但隨著媒體形式的不斷豐富,現在很少有人再像以前那樣圍著喇叭、收音機聽廣播了,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曾少華:現在的廣播形式正在改變是不爭的事實,更多的是馬路上跑的汽車、幾乎24小時不離手的手機和花樣百出的無線接收終端。這些形形色色“收音機”的出現,使得廣播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拓展了前所未有的長度和寬度,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就廣播而言,我認為,新媒體帶來的不是挑戰,不是沖擊,而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廣播發展的關鍵是如何抓住這些機遇。
如果以媒體形態出現的時間來界定,廣播當然是個“舊”媒體,但如果以其特征來看,廣播就不舊了。因為,新媒體的特征如伴隨性、時效性、互動性等,廣播幾乎都具備,廣播可以說是永遠的新媒體。因此,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就移動互聯網廣播而言,每一個APP、硬件都為廣播傳播貢獻了一個新平臺、新渠道,為聽眾提供一個新式“收音機”。廣播人更要善于把握和駕馭這款新式“收音機”來創新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
在我看來,廣播是永遠的“新媒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無論面對融合還是面對競爭,廣播人都應充滿信心,從容應對,在創新中謀求發展。
多一種傳播途徑多一分價值體現
《中國新聞出版報》:廣東廣播電視臺在廣播新媒體探索方面目前做了哪些積極嘗試?在實踐中您又有何體會?
曾少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對新媒體發展十分重視。此前廣東電臺就對珠江網絡電臺、天天在線手機電臺等資源重新整合組建了新的部門——珠江網絡傳媒,綜合運營傳統廣播、互聯網媒體、手機移動媒體、固話媒體、物聯網等業務。傳播領域涉及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移動網絡、有線網絡等。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廣播與新媒體兩者互為促進、互相成就、互利共贏。多一種傳播方式就多一方陣地,多一種傳播途徑就多一分價值體現。我們一直引導廣播頻道轉型,培育新市場。比如新聞廣播,今年嘗試立體交互式新媒體傳播,提出了“新媒體,擴渠道;新內容,再開發”口號。世界杯期間與珠江網絡傳媒聯手打造日播音視頻節目《錚說世界杯》,每期節目同時在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廣播、廣東廣播在線、騰訊視頻、天下衛視、U體育、廣東廣播微信等渠道播出。這種立體式融媒體傳播矩陣在社會影響力和經營方面成果顯著。8月,新聞廣播要求主持人結合各自節目特點每日創作、更新內容,全面提升微信傳播效率,以欄目或主持人個體做廣播外的“微節目”開發,搭建新聞廣播新媒體生態圈。以今年新開辦的普通話版“一些事一些情”“暴走姐妹花”等互動性話題類節目為例,在移動收聽平臺日下載量均超萬次以上,節目質量和收聽美譽度大大提升。
《中國新聞出版報》:融合離不開機制的轉變,那么在這方面你們又進行了哪些探索?
曾少華:一方面是機制的轉變讓新媒體對傳統廣播實現反哺。珠江網絡傳媒建立了網絡廣播節目數據收集程序和月度數據分析制度,在每月的宣傳業務例會上通報包括“廣東廣播在線RGD網站整體排名”“直播頻道收聽率排名”“RGD網站用戶訪問分析”“關鍵字分析”等幾大類內容,相對于傳統廣播收聽調查,珠江網絡傳媒網絡收聽調查體系的長處在于數據測量受眾更加精細,“全樣本”測量,可避免抽樣帶來的偏差;數據可追溯至每一位用戶;數據可以精確描述用戶對媒體的接觸行為,還可以對用戶的態度、感受、需求、興趣等進行綜合測量分析;數據可實時測量、分析,能大大減少對用戶行為和態度的影響。這些都為廣播頻率的決策者和編播人員提供了受眾狀況與真實需求,為不斷研發制作適應市場的節目產品提供了依據,同時挖掘網絡收聽數據價值,為傳統廣播的拓展和提升提供了參考。
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提升了廣播影響力。“大愛有聲公益行動”等一些大型活動項目以廣播、網絡、手機電視共享的音視頻系列節目為龍頭,同時與新浪、騰訊等合作,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推送,新媒體復合傳播實現了社會影響的最大化。其中在新浪微博開設的#大愛有聲#話題頁,3個月時間就實現超 1500萬次的訪問量。
融合讓傳統廣電業機會多多
《中國新聞出版報》:貴臺在內容制播模式的融合方面又有哪些具體做法呢?收到了哪些階段性成效?
曾少華:這方面我們也在不斷實踐探索。其一,在總體思路上要將廣播兼有的新媒體特征,伴隨性、時效性和互動性等發揮到極致。移動互聯網時代,誰能占據用戶途中、等候,甚至馬桶上的碎片化時間,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伴隨性、時效性、互動性、個性化等,既是新媒體的媒體特征,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求特征。廣播內容制播能否融合這些特征,十分關鍵。
其二,根植廣播,深挖潛力,重新明確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新媒體產業是一個鏈條式發展的產業,每一個環節都對這一產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播要將音頻節目產品化,從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面向整個媒體市場的內容提供商,充分挖掘內容資源的價值。要以企業市場方式運營現有的音視頻媒資庫,促進優質節目資源的二次開發與利用。包括啟動網絡“推送式廣播”等服務項目,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選擇或訂制收聽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長篇小說、新聞資訊、服務情感等多種不同種類的廣播節目,并將喜歡的節目進行保存,重復收聽。它彌補了傳統廣播受時間限制的不足,以新技術創造了新型廣播形態,成為現有廣播業務的重要補充,也為電臺開拓了新的廣告市場空間。
其三,強化內容服務意識,向外界探求連接,體現廣播的互動性與多樣性。未來的廣播可以更多嘗試“跨界混搭”,除節目生產之外,在現有廣東電臺移動終端應用APP基礎上,強化互動功能、收集聽眾數據,建立廣東廣播強大數據庫并做好分析分類與開發。如針對移動重點人群,通過移動平臺建立全新“主持圈”,加強電臺主持和粉絲的關系,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應在政府機構、企業、用戶之間架橋,并尋找接口、打通節點,在各個維度實現增量。同時,利用傳統廣播本身的素材優勢和聽覺的伴隨性優勢,在多媒體形態的基礎上強化音頻的特色產品制作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