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線傳媒發布了《關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進展公告》,其中阿里巴巴赫然出現在認購對象名單中,并向光線傳媒注入約24億元的資金。阿里巴巴購入光線傳媒的9909萬股的增發股,占光線傳媒增資后總股本的8.8%,從而成為光線傳媒第二大股東。在一系列并購之后,阿里在影視領域的勢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光線傳媒外,其還是華誼兄弟、優酷土豆的重要股東,同時還擁有自己的影視公司阿里影業。

阿里的影視“雪球”正越滾大
近年,我國影視業發展“一路高歌”,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下,與大部分行業形成鮮明對比,年均增速高達30%作用,是世界電影市場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互聯網與影視的融合也在不斷加深,2012年自微博營銷開啟了影視營銷2.0模式之后,互聯網變成了影視發行方不容錯過的渠道,如果影視不帶有一點互聯網基因,似乎很難入圍高票房俱樂部。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表示,在此背景下,阿里對影視充滿了憧憬,成為影視跨界的積極分子。阿里在影視領域的布局速度怎一個“快”字了得。在短短2年左右時間內,其先后成為了一線視頻公司、一線影視公司的重要股東,同時發行影視眾籌類產品“娛樂寶”,不僅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為影視產品做宣傳,同時還能為影視產品籌集制作資金,減少投資風險。
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當阿里正在影視領域全速前進之時,危機也逐漸浮現。阿里去年所收購的文化中國,也就是如今的阿里影業并不讓阿里省心。由于文化中國之前積累的債務,使阿里影業的起步較為困難,預計2014年阿里影業的虧損將高達6億港元。
這其實大大出乎阿里意料,之前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較高,幾乎是這家公司市值的2倍,但實際上文化中國遺留下的債務問題,需要阿里花費一定時間進行消化。阿里的此次收購行為也正好為擴界收購影視企業的公司敲響了警鐘,欲快速進入影視領域只通過并購難以成大氣候,在整合過程中有較大風險。
阿里此次入股光線傳媒其實也是欲進一步增強其在影視領域的勝算。目前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在影視領域地位較高,擁有較多影視資源,若阿里成為它們兩大巨頭的重要股東,不僅能夠坐地分紅,還能對這兩大巨頭的內部運作流程有更深一步了解,為阿里影業發展帶來借鑒。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是傳統影視公司,阿里入股其中將形成互補,對樂視、騰訊、百度的影視業務進行對抗,提高競爭力。
互聯網企業的影視之路會持續嗎?
在影視產業的發展黃金時期,許多業外資金蜂擁而入,其中互聯網企業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它們的進入已經將影視生態徹底顛覆。樂視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1年率先成立樂視影業,定位為電影互聯網公司,在短短3年時間中便已在影視業混上了第一階梯隊伍,這對于發展了十幾年,但影響依然平平的傳統影視企業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而到了2014年,影視行業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BAT相繼進入。在3月阿里巴巴收購文化中國后,7月,愛奇藝宣布成立愛奇藝影業公司,未來一年計劃投資7部國產電影和一部好萊塢電影,11月,網絡文學的“當家老大”盛大文學易主,其幕后推手正是騰訊,收購價超過40億元人民幣,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與“騰訊電影+”一起構筑騰訊泛娛樂版圖。至此,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已殺入影視制作業。
今后影視市場會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天下嗎?目前影視行業可謂熱鬧非凡,互聯網巨頭均忙著在“攻營拔寨”,但值得注意的是,影視行業的風險并不會應為互聯網企業的進入而減少,雖然互聯網企業在觀眾偏好分析、發行等方面是有優勢,但是最終觀影效果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今后互聯網企業會否在影視領域保持現在的熱情,還需依其經營模式和盈利水平而定,影視行業雖然前景光明,但并非每個互聯網企業都能成為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