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虛擬現實(VR)概念的興起,“VR+新聞”受眾多新聞媒體機構的追捧。去年《紐約時報》推出虛擬現實應用NYT VR,隨后,各大媒體紛紛跟進,國外的有BBC、ABC News 、美聯社等,國內的《人民日報》、網易、新華網、財新網等都嘗試全景新聞報道。VR新聞真的到來了嗎?VR離新聞還有多遠?
VR內容還非常初期,VR內容生產者都在進行各種探索,從拍攝設備到拍攝過程,再到后期的一些處理,都會遇到一些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對于新聞來說,現在VR內容時效性和質量產生強烈的沖突。互動視界合伙人兼副總裁劉濤認為,如果用VR錄播一體機拍攝視頻,能夠保證及時性,但是無法保證視頻的清晰度,甚至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的現象。如果要保證質量,則一般采用錄播的方式,后續通過拼接軟件拼接,但是這又無法保證時效性。
同時,在拍攝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聲音的還原、選題的創意以及交互方式的設定。財新視頻新聞組制片人永野涼音表示,在VR新聞拍攝過程中,聲音成為最大的問題,現在的解決方案是單條聲音錄制,然后后期合成,但是效果一般。此外,VR新聞還會遇到選題的問題,目前來看,最適合VR呈現的是突發性新聞報道,它最具有現場感。她還指出,現在VR新聞都是全景視頻,未來還會加入一些交互方式,讓受眾更有參與感。
而且VR內容拍攝與傳統的視頻拍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還停留在固定拍攝,移動拍攝很大程度上限制住VR視頻的創造空間。新浪VR頻道主編谷力指出,現在VR新聞都是靜態拍攝,就像五六十年代的無聲電影,講故事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不夠。如果要移動拍攝的話就存在畫面抖動的問題,有些人提出用遙控車的解決方案,但是這種解決方案還是難以控制啟動或者停止時產生的抖動,還有一些人提出采用傳統滑軌的方式,這種方式會給后期制作帶來更大的難題,如果能夠解決移動拍攝問題能給VR視頻更大的創造空間。
此外,網絡、VR頭顯等整體外部環境降低了VR視頻的體驗感。Upano CTO遷華斐表示,新聞直播很難,現在畫面清晰度受制于寬帶和APP平臺的播放能力。現在用戶主要用手機+VR頭盔的方式觀看,但是擁有較好體驗的是高端手機,目前還是少數群體。為了迎合大多數手機用戶的觀看可能性,只能降低VR視頻的質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孫振虎從技術史的角度闡述VR視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創造性。孫振虎認為,3D給人一種空間感,全息是一種影像奇觀,兩者都是還原人的感知。4K能呈現人眼覺察不到的東西,是視覺的一種超越,而VR、AR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是在于它的創造性,所以VR內容的瓶頸在于它的選題創意。如果僅僅是將2D或者3D的內容轉換成VR內容是遠遠不行的。
現在VR視頻最大的問題是還沒有跳出傳統視頻的生產方式,沒有顛覆過去屏性傳播的習慣,用這種方式去生產VR新聞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必須摧毀原有的生產方式,帶給人們新的內容體驗。孫振虎舉了一個例子,關于火箭隊的更衣室的VR內容為什么比較受歡迎,360度視頻給人一種窺視感,比之前視頻拍攝更加真實,這是受眾此前從未有過的體驗。
孫振虎指出,在VR視頻方面,除了新聞,劇情也是他正在嘗試的一個方向。只是傳統的劇情模式根深蒂固,現在調整起來非常困難。例如,聲音、穿幫等問題現在都還沒法解決,所以VR劇情內容量遠不如VR新聞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