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iPhone7最終并沒有像此前瘋傳的全面使用OLED屏。但隨使用壽命以及良品率方面的完善,苦熬多年的OLED還是顯示出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氣場。特別是中日韓三國廠商的大力推進,也為OLED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作為液晶技術的進化與創新,相比傳統液晶,由于簡化了結構,OLED可以做到更輕薄,更節能環保;沒有了液晶背光不均勻帶來的各種問題,色彩顯示會表現得更好,對比也無限大;更沒有液晶顯示的缺陷——拖尾問題,也就是動態畫面的響應速度,這一直是傳統液晶顯示技術的詬病,最后,自發光的屬性讓OLED沒有傳統液晶顯示中的“高亮燈珠”,能夠直接忽略藍光的傷害。

對發展OLED一向不遺余力的LGD,據說將陸續關閉LCD產線,其中部分將轉換為OLED用途,擴充智能型手機面板,車用顯示器,照明用OLED等中小尺寸OLED產品的生產能力。而三星顯示也在早前決定在2016年底關閉相同屬性的老舊LCD產線。夏普則剛剛宣布投資38億人民幣量產OLED,雖然今年蘋果跳票了,但是在明年iPhone8上使用OLED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中國方面,京東方三年前就已經在鄂爾多斯建立OLED生產線,并進一步向精細化目標努力,作為全球平板顯示器領域擁有10%以上產量份額的大國,對OLED的投資顯然也有重要意義。
在今年SID的特別演講中,美國IHS公司的DavidHsieh預測:“從現在到2022年,液晶應用產品的增長率將停滯在10%以內,而有機EL應用產品則會實現每年80%的增長,但現在的有機EL熱潮源于兩家韓國企業的業務戰略。隨著中國制造商大量加入,液晶業務已經無利可圖,韓國企業向具有附加值的OLED業務轉型是為了確保收益。雖然OLED有其價值,但如果不能成為‘Musthave’,而是止步于‘Nicetohave’,就無法發展成為大規模產業。”
目前的趨勢來看,除了作為移動設備的標配,OLED同時劍指大尺寸的4K電視面板。在不久前舉辦的“CEATECJAPAN2016”大會上,NHK上公開了名為“近未來的薄膜型顯示器”的超薄顯示器。該產品拼接了4塊65英寸4K有機EL面板,可顯示相當于130英寸8K的影像。由于不需要背照燈,實現了僅“3mm左右”的厚度。
OLED發展的攔路虎除了自身的技術難題,還有半路殺出的程咬金——量子點QLED,它是將量子點的光學材料放入背照燈與液晶面板之間,可以使色域達到或超過OLED的水平。三星、TCL、海信等為代表的顯示業巨頭都已步入量子電視陣營,成為近年電子展上的一股潮流。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量子點電視僅在液晶上增加一張量子點膜,仍然屬于傳統液晶顯示技術的范疇,研究者將其稱之為QD-LCD。這種技術從專業層面講叫量子點背光源技術,主要是解決是普通LCD電視背光色彩不夠亮白,達不到最佳視覺體驗的問題。
以三星為代表的致力于研究的QLED技術則是量子點更深層次的應用,它是指量子點光二極管顯示技術,這才是能與OLED抗衡的顯示技術。它不再是藍光通過一層量子點材料產生白光照亮液晶屏幕,而是直接通過電驅動,使量子點本身發光并通過混色產生圖像。由于量子點自身發光,所以不再需要液晶,彩膜,也省去了背光單元。這就使得QLED與OLED在顯示方式上具有相似的原理。但是這一應用目前并沒有在市場上出現。
對于QLED的另一個壞消息就是關于QDVision公司大股東撤資的傳言,QDVision公司是量子點顯示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業內人士表示,這很有可能意味著量子點在與OLED的競爭中失敗。
QLED是否真的失敗,現在還不好斷言,不過相比三年前的低谷與迷茫,OLED似乎已經有較為明朗的前景。顯示器的技術進化依然會如常向前,我們也期待未來的技術在性能和體驗方面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