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當有人提起4K時,我還覺得很陌生;在2005年NAB上,我感受了4K數字影院系統的震撼;而今年NAB,發現4K已成為不爭的現實。五年前,我和很多電影電視界朋友一同為高清歡呼,期待電影與電視通過高清融合;兩年前,一個DI的概念在美國叫響;今年NAB,DI(電影數字中間的英文縮寫)成為各個廠商重點展示的技術亮點。
基于膠片載體的電影數字制作流程
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界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膠片記錄載體的電影數字化制作流程,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創造了無數精彩的大片,也創造了好萊塢的輝煌。然而,整個電影數字做作流程的設備投入是相當昂貴的。由于是基于膠片載體拍攝,在整個電影的剪輯、調色、特技合成、音頻制作等環節需要分成很多孤立的生產工序,不但效率低、成本高,而且由于需要多次工序轉換,不便于節目的修改和整體效果把握。
膠片有許多的優勢和特點,雖然攝影機記錄的原始膠片畫面質量是比較好的,可是為了與數字后期制作流程接軌,需要面對后期制作的多次格式轉換,此外還要面對發行的多次膠片拷貝損耗,加上放映時的灰塵及劃痕,最終觀眾看到的畫面質量就可想而知。結論是:膠片沒保證高質量。
高清和數字影院推動了電影生產流程的革新
從2000年開始,由于高清24P和非壓縮HD存儲方式的出現,使得HD在一部分電影的的前期拍攝中得到應用,而后來出現的數字影院系統拋棄了傳統的膠片放映模式,直接采用圖象分辨度和高清相當的投影系統來播放數字載體影片。這些革新使電影電視界找到了高清(1920×1080)作為技術上的連接紐帶以及共同的數字存儲載體,HD在早期一度被認為是可以取代35mm膠片的數字載體。
如果使用高清來拍攝電影,將可以依照電視的制作流程,在一套系統上高品質地完成畫面的剪輯、特技合成、調色以及聲音的特效制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降低電影的后期制作成本。由于拍攝、制作和放映都采用了數字傳輸方式,避免了傳統膠片流程中多次格式轉換和拷貝所帶來的圖像損失,同時也為影片的修改提供了方便。
作為數字載體影片,不但便于與整個后期數字制作環節接軌,也便于存儲及拷貝,成為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然選擇。
于是業界呼吁電影與電視可以在高清載體上進行融合。
然而,高清電視廣播的推廣速度與市場期望相差甚遠,消費市場逐漸普及的大屏接收終端急切地需要提高電視節目圖像分辨度,而電視高清節目制播的成本太高,尤其是數字電視網絡的改造步伐太慢。高清電視廣播也許只有走低端路線才能克服現實的矛盾。
電影數字中間片生產流程的出現
就在高清生產廠商在為消費市場推廣低成本低端HD格式的同時,對畫面質量從來不打折扣的電影界在認真比較HD和35mm膠片的質量差距,當需要將HD重新轉回到膠片記錄時,HD這一數字載體在像素上還不夠理想。數字中間片的生產流程因此誕生。
DI是Digital Intermediate的縮寫,即數字中間片。它是基于膠片拍攝的生產流程,利用膠片掃描儀將膠片掃描成超過HD像素的高分辨數字圖象,利用數字后期生產流程創作完整的數字母版成片,最終再將成片轉回膠片或比高清分辨度還高的數字影院系統。由此產生了2K(圖像水平分辨度2048像素)和4K(圖像水平分辨度4096像素)的概念。
DI的生產流程,即滿足了電影人對膠片的習慣與信賴,也擺脫了HD格式在像素上的局限,又能充分發揮數字載體在制作、存儲、拷貝上的優勢,自然成為理想與現實的橋梁。不過,一貫追求品質的電影界很快發現,2K在像素上和HD差別不大,尤其是在寬銀幕電影上面臨局限。4K將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然而其圖像面積是2K的4倍,無論是后期制作系統的處理能力,還是在生產流程中的網絡帶寬和存儲方面,都面臨嚴峻的技術挑戰。
4K生產流程的技術突破
有關技術專家分析,如果軟件系統完全依靠計算機CPU處理能力來工作,2007年最新的Intel單個CPU還不足以滿足單軌10比特非壓縮高清的實時處理要求。4K數據量是非壓縮HD的將近6倍,因此在目前沒有一個軟件系統可以單獨依靠CPU完成實時后期制作。
多年來,Quantel公司一直致力于獨有的圖像硬件處理引擎的開發,其處理能力相當于幾十個Intel CPU的處理能力,這一技術為4K電影的on-line(在線實時處理)提供了保證,加上強大的色彩處理和合成處理能力,使得Quantel公司系列產品在DI領域重新找回了技術領先的優勢并已成功地運用于近百部電影的DI生產流程中。
2007年NAB上,很多存儲、膠片掃描、后期制作廠商都在主推4K的解決方案,Quantel再次引領4K技術的浪潮,推出全球第一套4K實時共享存儲網絡系統Genetic,該系統采用獨特的存儲結構,不但整和了Quantel的高端合成/編輯系統iQ和專業調色系統Pablo,還可以直接與ARRI膠片掃描儀、膠片記錄儀組成實時共享網絡流程,通過Quantel開發的SAM服務器,該網絡系統還可以支持第三方低成本軟件系統如MTI、Fusion等實現3D制作、圖像除塵、劃痕修復等工序的協同工作,成為全球第一套基于4K數字電影完整生產流程的實時網絡系統。
4K數字載體的未來
技術的變化總是此起彼浮,正當業界正為DI的流程推波助浪的時候,以全球最著名的電影攝影機廠商ARRI為代表的膠片攝影機廠商正在興起新的數字革命,在2007NAB上,你能看到各種數字攝影機型號,Genesis、Red、Phantom 65、Origin、D20,從2K、3K到4K,甚至4.5K應有盡有,其主要特征是采用1CCD或運用CMOS技術感應器,類似35mm單反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數據記錄載體不是視頻流,其RAW圖像數據通過硬盤載體記錄。
無論是在電影前期拍攝、后期制作、數字母版存儲記錄或是拷貝發行,4K充分發揮了數字載體的優勢,使其成為取代35mm膠片的理想選擇。
未來會是怎樣?膠片DI流程與數字攝影機會并存一段時間。使用膠片攝影機或是數字攝影機?可能是基于導演對內容、場景、成本的權衡,或是攝影師習慣的選擇,而不再是因為畫面質量的選擇。
無論是采用膠片載體或是數字載體拍攝,后期制作環節所面臨的問題是一致的,即需要搭建一個能夠支持“4K on-line”處理能力的實時在線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