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基本情況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立足新階段,全國廣電媒體融合迎來新的發展紀元和業態創新。武漢廣播電視臺作為城市電視臺,在不同層級電視臺的夾擊下,更面臨著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其生存狀態日益嚴峻。在深刻體會新業態的各種挑戰時,更在努力探尋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其中,全面推動媒體的智能化發展,探索 “新聞+政務+服務”的融合新路,是我們在增強主流媒體的功能拓展和服務創新之路上,做的一些探索和應用。
1.項目特點
武漢廣播電視臺借助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重塑生產流程,提升媒介體驗,創新管理運營模式。加速構建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逐步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蛻變。
2.項目規劃
“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的建設分三期 完成。
第一期建設完成,臺內實現業務賦能。完成智能采集、智能收錄以及智能標簽等功能模塊建設,在融合生產的各類場景中提升生產效能。
第二期擬建設新聞采集和新聞生產系統,初步建立智能內容發布系統,提升新聞產出效能。服務政府職能部門,推廣輿情監控系統及持續跟蹤 服務。
第三期擬完成新聞采集-生產-發布的自動化流程。依托智能服務平臺,建設全媒體數據中心。強化本地特色,以政務服務為剛需,建立我們與用戶的連接,同時提供醫療、教育、旅游等多元服務。不斷優化服務,提高用戶粘性,成為地方信息的樞紐。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在臺內建立一支技術復合型的媒體隊伍,對外進行技術服務輸出。
3.項目流程

圖1 業務流程圖

圖2 智能服務平臺架構示意
4.項目前景
“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在系統設計時充分考慮前瞻性,預留擴展接口與彈性擴展能力,將復用性的智能化能力集成,可根據用戶需求,快速迭代智能工具,響應服務需求。全部搭建完成后分為:智能訓練、智能引擎、智能應用和智能管理四大模塊,滿足“新聞+政務+服務”對智能化的需求。
二.項目實際應用
目前智能服務平臺完成一期建設,借助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 OCR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海量互聯網云線索的實時采集、關聯分析;以及對視頻素材自動拆條、文字內容精準提取。這些技術已被應用到臺內媒體融合生產如下業務場景:
1.智能采集
根據語義分析、智能聚類等技術,結合欄目特征實現新聞線索智能分類,快速匹配相關文章;利用大數據輿情分析技術和新聞趨勢預測結果綜合評判新聞價值,為新聞采編人員推選新聞選題、專題報道方向,保障新聞內容的市場熱度與深度,為內容調整、傳播平臺選擇提供決策輔助。

圖3
2020年初,“武漢伢宅家戰疫”短視頻大賽,吸引學生、志愿者、醫務人員家屬、普通居民用手機記錄花樣翻新的宅家生活。大賽征集來的13000多個視頻進入數據庫后,智能系統按文化才藝、生活點滴、勵志鼓勁等不同主題將視頻進行分類,隨后,根據新聞展現的戰疫進程,自動推送適合當日主題的宅家短視頻,或倡導非必要不外出、或兒童畫為武漢加油、或強身健體抗疫情…… 在電視、微博、抖音不同平臺進行推送。真實地展現了人們居家戰“疫”的特殊時光。

圖4
2.智能收錄
運用視頻內容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等人工智能處理技術,實現視頻采集自動碎片化、內容自動編目入庫分類,提高內容多次利用的效率和價值。
電視新聞生產線上,播出即告一段落,制播新聞的拆條曾是臺內新聞的軟肋。智能拆條隨短視頻興起愈顯重要。精確拆條、節省人力、避免重復勞動,第一時間將時間線上播出的新聞欄目拆條成數量級的短視頻,便于新媒體內容生產的橫向鏈接,廣泛傳播。

圖5
海納百川的電視新聞名欄目在這里成為智能拆條對象。120分鐘直播節目《看東方》囊括新聞、氣象、專題、談話、生活服務、觀眾互動等各種電視元素;每逢整點直播的60分鐘《新聞直播間》動態更新新聞熱點,實時邀請專家解讀。拆條后都成為了動態視頻資料庫,讓《中國時間》制片人編輯更有廣度、深度的本地新聞成為可能。
3.智能標簽
利用提取視頻內容的標簽信息,結構化輸出涵蓋人物、文本和圖像三個維度的標簽,涉及人臉信息、人名、地名、組織結構名、時間場景、事件活動、行為動作等各類標簽。輔助人工輸入標簽,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能夠統一標簽體系和規范標準,降低人工輸入誤差。
傳統的稿件查詢系統采用人工輸入關鍵詞,系統僅能實現基本的時間、地點查詢。智能標簽拓展關鍵詞范圍,可以根據視覺、聽覺、歷史搜索熱點等不同維度為入庫視頻貼上智能標簽,形成內部知識庫和內部案例庫,從節目層到鏡頭層,完成新聞節目標簽的自動融合推理,分類準確高效。
慶祝建黨10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重大主題宣傳中,歷史視頻資料必不可少。智能標簽讓時間軸查找、標準化查找變得迅捷便利。避免此前不同人員編目標準不同導致的關鍵詞查找困難。比如日出,可能不同的人就會標注太陽、太陽升起之類。
智能采集和收錄給了媒體效率提升工具,打破了一直以來困擾媒體行業的準確與效率不可兼得的痼疾,讓媒體生產“提質、降本、增效”。傳統的手動拆條、人工編目、分級核查升級為自動拆條、AI編目、智能審核后,在我臺節約了每日需7人次拆條并為鏡頭標注,2人審核的工作量,減少了外請專業編目人員的費用(每年6000小時素材約需120萬元)。僅新聞產品處理一項每年節約貳百萬元。依托快速海量新聞素材庫實現的新聞張力,更是可以讓傳統新聞產品升值。
三.項目成長空間
“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的整體建設將構建我臺媒體行業的“智能+”應用生態,帶來覆蓋內容采集、生產、管理、發布、呈現等全產業鏈條的變革,提升生產效率、傳播效率、受眾體驗。
項目成長推動媒體融合智能化發展:未來,“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將不斷完善,在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推動媒體融合的智能化發展。
2.項目外延深入服務用戶:在從傳統媒體轉型為新型主流媒體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拓展業務,積累數據。借助我們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將數據資產經過加工處理,就能找到內容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再衍生出新的業務。完成信息總匯——數據總匯——實現價值的蛻變,從而輻射更多行業,探索廣電多元發展之路。
3.項目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教學相長:創建一只廣電媒體融合核心研發團隊,突破多項高新技術項目,建設國內一流的技術與人才孵化基地,形成高產值的產業輻射能力。

圖7
媒體主導的人工智能任重道遠,為“四全”媒體構建提供不竭動力。“黃鶴云媒”智能服務平臺以融合發展為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依托先進產品,圍繞融合、共享、協同、聯動四個主題,開展跨主體、跨區域、跨行業的深度融合,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智慧廣電技術擴散與轉移轉化,締造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新生態。科技點亮未來,而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