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之聲2022年《中國聲音中國年》特別節目中,技術保障團隊一行5人在除夕當天完成了3場廣播端和新媒體平臺端同步的移動融媒體直播。在該直播活動中,技術團隊以5G技術為核心,針對廣播端直播和央視頻端直播的不同播出需求、節目特點,制定了周密的技術保障方案,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廣播節目和新媒體平臺同步外景移動直播,為廣播節目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播出的新模式邁出了積極的一步。本文對直播系統設計和實際應用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 5G 廣播節目 融媒體直播 移動直播
自2019年底5G商用以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5G技術和5G網絡飛速普及,幾乎走到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F在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領先、最大規模的5G網絡,基站總數超過142.5萬座,基站數量占全球的70%以上,而在2022年底5G基站數量將超過200萬座,目前已經實現了超過5億的實際連接用戶,而且這一數字也在快速增長之中。
5G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給傳統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更是在5G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和實踐,努力將新技術應用作為內容產品創新的新引擎,通過5G技術來實現節目形態的不斷創新。
一.節目形態的創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在2022年1月31日(除夕)和2月1日(初一)推出了總時長25小時的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節目緊扣時代命題,以“聲聲時代回響 歲歲家國守望”為主題詞,以家國記憶、新春祝福為主線,以溫暖、歡樂、向上為基調,與全國億萬聽眾網友一同體會聲音里的年味,聆聽奮進中的家國。
本年度該節目的最大亮點就是1月31日除夕當天的10:30、 14:00和17:30在總臺新媒體平臺啟動了三段移動融媒體外景直播,每段外景直播時長約為30分鐘,節目形態為廣播媒體和新媒體直播并行,三段直播內容分別為:在時隔28年重新開放的吉祥大戲院感受“國潮歸來”;與在中國居住了10年的俄羅斯姑娘列娜近距離體驗“火鍋文化”;與仍在一線堅守的快遞小哥一起吃頓年夜飯,節目內容涉及訪談、演唱、演奏、體驗、試吃等多個環節。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傳統廣播進行收聽,還可以登錄央視頻直播間,看到外景直播的精彩畫面并與主持人進行互動。
由于除夕當天進行的三場直播節目形態基本相同,我們將以17:30-18:00進行的順豐網點直播為例簡要描述該直播的節目形態。

直播節目形態如上圖所示,每個直播時段新媒體平臺直播進行約30分鐘,直播由新媒體平臺直播先開始,待新媒體直播進行到一定程度后,將廣播直播信號切換至前方,進行約12分鐘的廣播端和新媒體端的同步融媒體直播,期間前方外景主持人和后方廣播直播間主持人還要進行多次對話,前后方廣播節目信號也將進行多次切換,待同步直播結束后將廣播信號切換回后方直播間,新媒體平臺的視頻直播繼續進行至自然結束。
二.直播系統設計
1.面對的挑戰
· 節目形式的創新,特別是廣播端直播節目的創新工作,必須輔以充分的技術保障才能達到安全播出的要求,特別是這種廣播節目和新媒體平臺移動直播相結合的模式,給技術保障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廣播節目的安全播出風險,特別是考慮到除夕當天為重點安播保障期,因此應務必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安全播出隱患;
· 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和嘉賓均是在多個場景移動直播的,因此所有設備均需采用直流供電方式,且供電時間應足夠覆蓋節目時長;
· 由于是移動直播,應盡量選用便攜設備進行直播,如果個別設備實在難以小型化的,應采用背包固定安裝的方式攜帶,以方便進行場景的安全轉移;
· 為了讓觀眾確認這是一場真直播,因此應盡量減少機位切換;
· 由于三場直播均在同一天內進行,且每兩場直播間隔時間僅為3小時,因此對設備的使用和人員的轉移均提出了挑戰;
· 無論是廣播音頻直播還是新媒體平臺的視頻直播,均需采用5G方式進行節目信號的回傳,而且三個直播地點均為室內環境,因此對于網絡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系統設計原則
由于在直播活動籌備期技術人員就已經考慮到了上述的諸多挑戰,因此本次活動在系統設計階段,便定下了以下原則:
· 中國之聲廣播節目的安全播出工作必須優先得到保證,音頻系統必須經過反復測試,以確定直播地點附近的無線電干擾情況,而且廣播音頻應與視頻中嵌入的音頻分開采集和處理,避免相互影響,并考慮必要的應急處理措施和備用設備;
· 應盡可能提高技術系統的便攜性,盡量避免不同人員之間的線纜連接以杜絕意外事故發生(如摔倒、線纜連接松動等問題),在滿足直播需要的前提下,設備應越簡單越好。所有設備都應能放置在背包中攜帶和使用,做到邊走便播、移動直播,而且考慮到轉場時間極為有限,應能實現背包就走、開箱就播;
· 活動選用的所有設備均可采用直流供電方式,滿電狀態下至少應能覆蓋兩小時的電量,以應對直播時段及開播前的測試使用,同時考慮到直播人員需要奔波于三個直播地點之間,并沒有足夠的充電時間,應帶有足夠的備用電池以應對同一天進行的三場直播;
· 活動開始前需要對直播地點的5G網絡覆蓋情況進行反復測試,特別是要對直播時段的網絡占用情況進行預估,并演練主持人、技術人員的行走路線和站位情況,測試沿途5G信號覆蓋情況,及時調整直播方案;
· 備件專人管理,包括備用的5G視頻背包、音頻傳輸設備、話筒、電池、線材等,使用過的電池與未使用的電池應分開保存并及時進行標記,活動前設備充電要有專人看管,避免出現火災等意外情況;
· 技術人員應與現場導演、主持人就節目的溝通銜接和節目流程進行反復演練,特別應杜絕廣播節目信號切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空播和劣播風險。
三.直播技術系統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盡最大可能保障活動的安全、穩定、順利進行,本活動技術團隊設計了采取5人小組背包移動直播的技術保障模式,分別為:攝影師1名,背上5G背包、手持拍攝設備及穩定器,攝像機輸出的視頻信號直接由5G背包推流作為央視頻直播信號源;1人負責5G背包的維護工作,并對視頻信號和網絡傳輸狀態進行監看;1名錄音師進行廣播音頻直播信號的采集和制作;1人負責現場的指揮、溝通和協調工作;另有1人負責所有備件和電池的管理,并對攝影師的走位進行輔助,以避免發生攝影師摔倒、現場無關人員干擾直播等情況。
1.音頻采集設備
本活動的主持人為2人,采訪嘉賓若干,為保證廣播音頻直播的安全播出工作,本直播中廣播音頻與視頻中嵌入的音頻分開采集和傳輸,避免相互影響。在經過對若干拾音設備的比較后,我們采用羅德(RODE wireless go II)和楓笛(Saramonic UwMic9)兩款一拖二無線話筒組合的形式完成音頻采集和傳輸工作,其中羅德話筒用于新媒體端視頻直播,楓笛話筒用于廣播端音頻直播,我們將兩套無線話筒的MIC綁在一起組成兩個話筒組,每個主持人手持一個話筒組完成直播工作。同時為了應對現場可能出現的無線環境異常等特殊情況,我們還準備了一套有線話筒作為應急備用(選用了shure beta 58A話筒)。

2.視頻直播系統
視頻直播系統如下圖所示:

視頻直播系統前端采用羅德無線話筒(RODE wireless go II)進行音頻拾取和傳輸,完成音頻采集后輸入索尼FX3攝像機(配智云WEEBILL S穩定器),通過HDMI線送給5G背包(5G 4K/8K移動視頻傳輸系統),由5G背包完成視頻的推流工作。
視頻直播系統的核心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自研的5G背包,該背包通過4張sim卡進行網絡聚合(內置3張SIM卡,通過USB擴展1張),進行負載均衡并通過多張SIM卡完成直播信號的傳輸。視頻信號在總臺5G實驗室進行解碼后,傳輸至集成發布平臺,央視頻直播平臺和中國之聲直播間分別從集成發布平臺拉流完成視頻信號的傳輸。
在實際測試中我們發現使用HDMI線纜進行傳輸時,偶爾會出現5G背包和攝像機視頻信號不兼容的問題,因此又在背包中加入了一個洋銘(datavideo)DAC-70視頻轉換器,并配備了12V直流輸出的充電寶供電,在出現偶發性視頻格式不兼容問題時,增加使用視頻轉換器以備不時之需。

3.廣播音頻直播系統
廣播音頻直播系統如下圖所示:

音頻采集使用楓笛(Saramonic UwMic9)一拖二無線話筒完成,無線話筒接收機與傳統廣播外出直播常用的COMREX ACCESS音頻編解碼器連接,該設備配有屏幕和旋鈕,可調節音頻的電平、傳輸碼率等相關參數,并可對音頻傳輸狀態進行實時監看,同時可監聽臺內直播間返聽信號,因此中間無需連接調音臺或其他音頻設備,在設備更加簡單方便的同時也降低了廣播音頻直播的系統風險。COMREX ACCESS音頻編解碼器和CPE設備用網線連接,使用5G網絡完成至中國之聲直播間的音頻傳輸設備。
在實際使用中我們又給CPE設備配置了一個12V輸出的充電寶用于直流供電,以利于移動直播使用。

4.電池管理
由于本次直播活動中設備大部分為移動使用,且要在一天內完成3個地點的直播任務,全天都幾乎無法使用交流電,因此需攜帶大量需充電或可更換電池的設備,其中主要包括:2套羅德無線話筒(內置電池)、1套楓笛無線話筒(5號電池)、2套COMREX ACCESS音頻傳輸編解碼器(專用電池,共6塊)、2套5G背包(共2塊內置電池,4塊外置電池)、2個攝像機(專用電池,共6塊)、2套智云穩定器(共2套18650電池)、6個12V輸出充電寶(CPE用)、6個普通充電寶(手機、無線話筒和穩定器充電用)。而且在每次直播開始前還要進行演練和測試工作,導致電池管理工作壓力很大,因此在直播前的準備和測試期間,每天完成任務的第一件事就是務必完成所有設備的充電,且充電期間要留有專人看守,待充電結束后將所有電池遠離電源和易燃易爆品放置,杜絕消防隱患。
5.測試和播出
由于直播的所有節目信號均是采用5G網絡進行回傳,特別是本次直播的三個地點都是在室內,網絡環境復雜,因此實地考察5G網絡覆蓋情況是本次直播活動的重中之重。為了確保直播工作的順利進行,直播技術保障團隊在直播的三個場地都進行了若干次有針對性的測試工作,期間反復實地模擬主持人的站位、走動情況,規劃科學的行走路線以避開5G網絡覆蓋死角,并根據現場不同運營商網絡測試結果調整SIM卡的組合方式,確保直播信號的傳輸流暢。由于除夕當天的每場直播間隔僅為3個小時,因此技術保障
團隊也對轉場方案、設備調試方案和開機測試流程進行了演練。
節目播出過程中,外景主持人以青春洋溢的形象和伶牙俐齒的口才,帶領聽眾和網友走街串巷,參與訪談、演唱、演奏、體驗、試吃等多個環節,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呈現給聽眾和網友,使廣大受眾不僅可以通過傳統方式收聽廣播節目,還可以登錄央視頻直播間,看到精彩的外景直播畫面并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在廣播聽眾與央視頻網友中均獲得了良好反響,直播間互動踴躍、好評不斷。

四.總結
在中國之聲2022年《中國聲音中國年》移動外景直播中,技術團隊以5G技術為核心,針對傳統廣播端直播和央視頻端直播的不同播出場景制定了周密的技術保障方案,使用總臺5G背包加輕量化采集設備,對廣播節目的融媒體直播新模式進行了成功探索和嘗試,實現了中國之聲“看見廣播”的技術保障要求,圓滿完成了直播任務。在此次直播節目中,聲音信號穩定、音質飽滿,視頻畫面清晰、流暢。前方外景直播與后方直播間主題相互呼應,相得益彰,引發新媒體端直播間網友踴躍互動,反響良好。
與此同時,技術保障團隊經過這次直播工作的鍛煉與學習,也成功的積累了大量外景移動直播經驗。針對本次《中國聲音中國年》融媒體直播的典型案例,我們也將繼續消化、學習、總結、改進,繼續朝著設備移動化、便攜化的方向前進,努力提供更加細致、完善、可靠的直播保障方案,努力為節目形態的創新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