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電影摸索前行在中國(上)
2002-12-24
朱繼東 特約記者 林卉 北京廣播學院 依馬獅商務網
進入8月,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數字電影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先是中影影院公映了國產數字電影《天上草原》和美國影片《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緊接著國家廣電總局正式頒布《數字電影管理暫行規定》等規定來規范數字電影的發展。在前不久結束的BIRTV2002上,數字電影也再次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不少廠家大肆宣傳和展出其先進的拍攝和制作設備,使得人們對數字電影的前景更加看好。
數字電影悄悄綻開中國
8月中旬,北京數百觀眾在中影影院觀看了近期將要公映的國產影片《天上草原》和美國影片《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這場放映的特殊性有三:首先,這兩部影片的放映并非采用傳統的膠片,而是采用具有世界最新科技含量的數字放映技術進行的;其次,此次《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數字版的放映,在中國屬首次;最后,這場放映意味著中國觀眾今后將可以與其他國家的觀眾同步觀看同一部影片。
2001年6月,隨著關于數字電影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一批數字電影首次在國內放映。這次放映的數字電影共有5部,分別是美國的《太空牛仔》、《尼古拉斯》、《火星任務》和日本影片《幽暗綜合癥》、《自拍自演電影》。放映影片的上海影城是電影節的主會場,是國內第一家能夠放映數字電影的影院。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引進了DTS、SDDS等高科技放映技術,而DLP(數字光影技術)是其最新引進的技術項目。6月11日、12日兩天,由美國和日本影視制作機構選送的4部數字電影《太空牛仔》、《幽暗綜合癥》、《尼古拉斯》、《自拍自演電影》在上海影城1廳和2廳進行特別放映,由于數字電影具有比傳統電影畫面更加清晰、音響更加逼真的優勢,同時大量采用了電腦合成技術,在表現科幻和驚悚片題材時顯得更加游刃有余,先睹為快的滬上影迷大呼過癮。
2001年“十一”期間,中國第一部數字電影《青娜》在北京世紀壇開始上映。雖然《青娜》只是5分鐘的數字短片,但200萬元人民幣的投入也算得上中國電影的“大制作”了。中華世紀壇數字傳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高層告訴記者,做《青娜》的兩個目的,一是以首部模擬真人的全數字電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二是為中華世紀壇數字博物館提供片源,這兩個目的都達到了。
2002年1月8日,上影新片《極地營救》在車墩影視基地的攝影棚外召開了“露天”新聞發布會。據悉,該片總投資達2000萬,是上影2002年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同時也是國內首次使用數字攝像機拍攝的影片。業內人士介紹說,該片拍攝之前,國內雖有一些影片也稱為數字電影,但大都是通過膠片拍攝后再轉換為數字電影,而《極地營救》的拍攝過程中有三分之一的鏡頭是完全用數字攝像機拍攝的。《極地營救》標志著中國電影制作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作為驚險災難片,該片運用了大量電腦特技。其中泥石流、沙塵暴、雪崩等60%的場面采用電腦特技及合成鏡頭,也成為國內電影史上運用特技鏡頭最多的一部電影。
數字光影技術DLP的運用是世界電影發展史的重大革命,該技術用計算機和數字放映機代替傳統的35mm電影,一部制作好的電影可以通過數字軟盤進行發行或通過全球衛星發送到世界各地影院的高清晰度數字放映機。數字電影第一次正式亮相于1999年6月18日,北美的兩家影院全數字上映了當時熱火朝天的《星戰前傳Ⅰ:幽靈再現》。同年7月,又有三家影院同時放映了數字版的動畫片《人猿泰山》。年末,《玩具總動員2》以數字版和膠片版同時首映,這標志著數字電影已經受到影院和觀眾的推崇和認可。數字電影雖好,但因其高科技產品特有的昂貴價格,目前還無法普及。2000年,數字電影進入歐洲和日本,同時在中國得到較快的發展。
數字技術曾經在電影中被當作特技的工具,不過,今天它對電影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工具”這個層次。數字電影既可避免出現膠片因光源照射導致的老化、褪色,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還可以憑借充分的像素穩定性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觀眾也不會再看到像雨點一樣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有利于環保。而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并且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影院位于何處,都可以同時映出同一個節目。更多人士認為,創造更大財富是制片商對數字技術樂此不疲的源動力。
數字電影發展趨勢不可當
5月,全球影迷期待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再次把科幻電影奇才導演喬治·盧卡斯想象的詭異空間展現在全世界面前?!缎菓鹎皞鳍颍嚎寺∪说倪M攻》沒有一寸膠片,全面采用了數字拍攝設備。7月12日,《星戰前傳Ⅱ》在北京全面上映。這部影片特別之處在于放映時采用數字技術,這意味著中國觀眾今后與其他國家的觀眾同步觀看同一部電影在技術上有了保障,并能欣賞到高清晰的穩定畫面。中影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華龍電影數字制作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耀祖告訴記者,《星戰前傳Ⅱ》是一部完全采用數字制作的電影,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制作公司特別制作了兩種版本,一種是數字,一種是膠片。因為目前中國僅擁有13家數字影院,而大多數影院還只是停留在膠片影院上,而在北京,只有中影、華星、新東安電影院和北京劇院四家是擁有數字放映設備的數字影院。負責數字電影推廣的中影集團發行放映分公司經理程陽說:“我們行內都說電影經歷了兩次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而膠片到數字的轉變無疑將是電影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數字電影的誕生將無疑會把電影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電視的出現讓整個電影行業感受到極大的沖擊。為了把觀眾從“沒有視覺藝術和技巧、填鴨式的電視節目”中拉回影院,好萊塢也曾搞過形形色色的技術創新,諸如立體電影、全景電影和各種制式的寬銀幕電影等等,但收效甚微。電影行業一度低迷到讓人懷疑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新一代導演的出現,一切終于得到改變。計算機帶來的數字技術破天荒地把許多原來電影表現不了的題材變成了可能,依靠數字影像合成建立的全新的電影形式與風格,迅速加快了電影創造財富的速度。
但數字電影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剛開始的時候,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還相當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幫助導演把圖像進行“無縫拼接”,消除原來“電影魔術”中明顯的人為痕跡和不真實感。喬治·盧卡斯在商業上的成功,終于促進了好萊塢電影在數字技術上全面突破的進程。進入90年代,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把電影數字技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頂點。電腦和模型合成的恐龍成為影片中的主要“演員”,而其極度擬真的效果幾乎讓所有觀眾瘋狂。
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從工具到主角的轉變過程中,對第二種數字技術應用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在國內上映過的大片《精靈鼠小弟》就是一部典型的使用虛擬主角的電影。不過,這類電影的主角大部分是動物或者其他怪模怪樣的生物,對數字技術來說,使用虛擬的“真人”來做主角才是真正的挑戰。因為要真實模仿真人的音容笑貌、動作神態,實在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最終幻想。
數字技術與模擬技術的區別就在于,數字技術意味著一切都是可編程的,而可編程意味著沒有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它的瓶頸與其說是技術上的,還不如說是人在想象力上的極限。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普遍應用,一方面反映了導演們的想象力得到了釋放,另一方面也表明數字技術確實比實景拍攝要便宜和高效。并且,隨著提供數字制作的公司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成熟,數字制作的成本確實在不斷下降。
數字技術對電影畫面特效制作水平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數字技術對電影拍攝手法和傳統觀念的沖擊也很容易被人們理解。不過,數字技術對電影行業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在不久的將來,數字技術也許將徹底改變電影業的許多行業規則。拍電視的攝像機與拍電影的攝影機最大區別在于存儲介質不同,攝像機用的是磁介質,而攝影機用的是膠片。而攝像機拍攝與放映可以同步,可擦寫、能反復拍攝,缺點是圖像清晰度和色彩層次都比膠片遜色。影像質量差別和拍攝過程不同全因服務的媒體不同,電視要求實時紀錄,電影則講究藝術創作。但由于在使用上能夠互補,攝像機早已逐漸被引入電影界。比較普遍的使用情況是,攝像機與攝影機同時拍攝,導演通過監視器立即能知道拍成什么樣了,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編輯中可以先把攝像機的素材編輯成電視質量的電影,根據鏡頭切換時間換算成膠片的長度來做電影剪輯。
數字拍攝的低成本和易操作性,無疑大大降低了電影拍攝的門檻。誰都可以拍電影,這恐怕才是數字拍攝帶給電影界最深遠的意義。事實上,全世界逐漸涌現的DV一族也印證了數字拍攝對電影業的影響。DV是數字攝像機的一種制式,對每個熱愛電影的普通人來說,不用膠片的DV就是他們的夢開始的地方。而對DV發燒的一代也恰恰是隨著計算機普及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熟練使用各種電腦軟件制作電影,以此表現自己的思考和現實生活。今天,DV越來越多地被各種電影節接受,甚至發展成了電影界新的分支。DV并不只代表用DV來拍,而是一些新的拍攝手法。一些在傳統電影藝術里面看起來很不嚴肅、很古怪的手法,逐漸成為DV的標志和語言。
最先從傳統電影轉向數字電影的是獨立電影工作者,他們追求與傳統電影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顯得特立獨行。這些人往往年輕,缺少資金,而傳統電影制作中的攝制成本、膠片費用、后期制作費用都越來越高,于是他們轉向從拍攝到后期電腦制作都可以自行掌握的數字電影,成品既可以印制到35mm膠片上以傳統方式放映,也可以上傳到互聯網上發布,而且,也許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