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2 年11月9日)——高科技產業的增長率已經降至僅僅 1%,行業的市值也弱于大市——這個曾經飛速發展的產業已面目全非。因此,行業內的許多公司將需要大幅調整運營模式,包括采用“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并削減最高達 500 億美元的間接成本。業績較差的企業困難最大,如果希望參與當今低增長或零增長環境下的競爭,則需要削減 30% 的間接成本(即銷售、總務和行政)成本。這是全球商業咨詢機構艾睿鉑( AlixPartners )最近一次綜合性調查分析的結果,這次調查涉及價值 5.5 萬億美元的全球高科技產業內 10 個板塊近 1,200 家公司。
在中國,整體上,由于國內外經濟增長的放緩,中國高科技產業在收入和成本方面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華為和中興等全球性的公司在 2012 年上半年已經經歷利潤率的明顯下滑。但他們將通過新產品上市的方式,繼續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擴張,進一步加劇全球競爭。下游方面,國美和蘇寧等中國的主要消費電子零售企業在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務表現一直疲軟:最終顧客需求下滑、價格競爭加劇和供應鏈成本上升等因素將在中短期內繼續擠壓營業利潤率,并對盈利能力造成負面影響。而另一方面,包括 IT 服務、B2B/B2C 電子商務和數字媒體等在內的互聯網業務板塊則非常活躍,如并購、業務組合擴張、私募股權投資等等頻繁發生。
行業增長率、利潤率、股東回報下降
研究顯示,經歷多年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后,全球高科技產業的收入增速已經大幅下降。根據艾睿鉑的研究所涉及的 90% 的公司第二季度報告業績,截至 6 月 30 日止,行業收入同比僅增長 1%,而 2009 至 2011 年期間的平均增速為 10%。與此同時,占全行業收入 20% 的三大板塊——消費電子、電信設備和半導體 – 收入分別下降 4%、6% 和 3%。
研究指出,行業利潤率在過去一年中也大幅萎縮。從 2010 年以來,全行業的營業利潤率已經下降近 6%,其中消費電子萎縮大約 50%,半導體萎縮 30%,電信設備委托 20%,委托制造委托 15%,電信運營商委托 6%。艾睿鉑發現,電信運營商占行業營業利潤的比重約為一半(47%),但占行業收入的比重僅為大約三分之一(34%)。但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該行業的利潤率繼續下降,這一趨勢可能對整個產業的利潤率造成嚴重影響——并導致股東回報少得可憐。
研究發現,雖然截至今年 8 月 31 日止,高科技產業整體上的市值表現(除息后)好于大市,但如果將蘋果公司(Apple Inc.)排除在外,同期整個行業的市值漲幅則僅為 6%。這一表現遠遠弱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和標普 500 指數,兩者同期平均上漲 16% 和 18%。研究還發現,從 2011 到今年 8 月 31 日止的期間,各板塊利潤率最高的公司(按息稅折攤前利潤計算)跑贏標普 500 指數的可能性比息稅折攤前利潤最低的公司高 73%。
要求:“ 輕資產 ”運營模式,并減少間接成本
研究指出,要克服收入增長、利潤率和股東回報等方面所面臨的綜合挑戰,許多公司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包括間接成本,并采納“輕資產”的運營模式。
資產利用率方面,研究發現,雖然過去五年行業的平均已動用資本回報率(ROCE)保持穩定,為 11% 左右,但采用更精簡資產模式的公司,包括許多軟件公司和互聯網公司(這兩個板塊目前的已動用資本回報率分別為 22% 和 17%)的整體回報率繼續好于全行業。與此相反,消費電子和計算機硬件(已動用資本回報率分別為 5% 和 8%)等“重資產”板塊繼續面臨困難。研究指出,最成功的高科技企業積極將制造和供應鏈業務外包,從而降低資本使用規模,往往還具有減少技術中斷風險的優勢。
“高科技產業正在日益集中化,正在成為一個‘贏者通吃’的產業,” 艾睿鉑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全球電信傳媒科技(TMT)業務聯席主管 Karl Roberts 這樣表示。“蘋果和少數其他表現最好的公司對全行業的市值增長貢獻了最大份額。而表現不佳的公司將需要根本性調整商業模式,包括采納‘輕資產’的運營結構,以在未來成為勝者,而不是失敗者。”
研究還發現,在半導體(增加 17%)、計算機硬件(增加 14%)和消費電子(增加 4%)等板塊,間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 2010 年以來已經最高增加 17%。艾睿鉑公司認為,如果希望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高科技產業的公司整體需要削減最高 500 億美元的間接成本。 這相當于目前行業間接成本的大約 5%,或行業收入的 1% 左右。另外,艾睿鉑公司發現表現較差的公司,如利潤率較低的消費電子和電信硬件板塊的許多公司,如果希望在未來保持成本競爭力,可能需要削減多達 30% 的間接成本。
“面對今天的困難市場環境,高科技公司如果要實現繁榮,將需要大幅簡化和優化業務運營,在優化間接成本方面苛刻行事,” 艾睿鉑公司董事總經理兼 TMT 業務聯席主管 Michael Weyrich 表示。行業上升時期可能允許較高的間接成本,在今天發展迅速的個別公司可能仍然可以消化,但對許多公司而言(如果不是大多數),情況卻不是這樣。”
地區差異明顯
從地區看,研究發現歐洲市場在研究所覆蓋的四個主要地區中銷售增速最慢,從 2009 年到 2011 年復合增長率僅為 3%,而同期行業的全球平均增速為 10%。與此相反,同期亞太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以及北美地區的行業平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12%、12% 和 14%。
艾睿鉑認為,未來的地區差異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部分原因是北美公司更加重視更有創新性、利潤率更高的科技板塊,而亞洲企業則繼續在消費電子等更傳統的領域進行“商品化”發展。研究指出,2011 年亞洲公司占全行業收入的比重接近一半(49%),但占行業息稅折攤前利潤的比重僅 37% 左右。北美公司以 30% 的行業收入創造 33% 的行業息稅折攤前利潤;歐洲公司分別為 17% 和 22%,世界其他地區的公司則分別為 4% 和 8%。
與此同時,艾睿鉑發現,北美公司在今天行業內利潤率最高的四個板塊中的三個板塊(軟件、互聯網和半導體)市場份額較高,分別為 79%、68% 和 60%。艾睿鉑發現歐洲公司在電信服務板塊年的市場份額相對較高,為 33%,而亞洲公司在六個利潤率最低的板塊中的四個板塊(消費電子、委托制造、多行業技術和計算機硬件)市場份額較高,分別為 92%、82%、74% 和 62%。
另外,研究發現,整體上北美高科技公司(2011 年平均息稅折攤前利潤率 23%)和歐洲公司(去年平均息稅折攤前利潤率 27%)的利潤率明顯高于亞洲公司,后者同期平均息稅折攤前利潤率僅為 15%。
資產負債表受壓
艾睿鉑還表示,整個行業繼續受到高杠桿率和高負債水平的壓力。消費電子(以索尼和夏普最近數十億美元的債務發行為代表)以及委托制造(以鴻海精工最近 80 億美元的債務發行為代表)等板塊的權益負債率已經大幅攀升。同時,艾睿鉑認為,許多板塊的利息覆蓋倍數正在下降,最明顯的是半導體(利息覆蓋倍數從 2010 年的大約 23 倍降至截至今年 7 月止的年度的大約 18 倍)和消費電子(利息覆蓋倍數從 2010 年的大約 12 倍降至今天的不到 8 倍)。
結果,研究發現收入占消費電子板塊超過 85% 的公司今天面臨財務困難的風險(如果不積極干預,則可能在兩年內無力償債),而收入占電信運營板塊超過 70% 的公司和收入占計算機硬件板塊超過 65% 的公司也面臨同樣的情況。
“我們預測目前愈演越烈的“移動設備和操作系統之戰”將對整個產業造成近期和短期后果,尤其是歐洲的半導體、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制造商和消費電子企業。目前,由于增長率接近零,未來的獲勝者將需要在創新的同時,降低世界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并采取更加敏捷、輕資產的商業模式。”艾睿鉑公司董事總經理兼 TMT 業務聯席主管 Eric Benedict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