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簡史
縱觀整個IT和AV行業的發展,帶寬的影響無處不在。帶寬是一個瓶頸,一旦解決,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互聯網雛形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70年代有了電子郵件,80年代 BBS風靡一時,90年代門戶網站成為核心的互聯網產業。到了2000年,互聯網有了飛躍式發展,進入搜索引擎時代,這對于互聯網的普及極其重要。從雅虎到谷歌,再到中國的百度,搜索引擎給行業帶來巨大變化。從門戶時代進入搜索引擎時代,我曾經認為互聯網發展已經終結,網上應有盡有,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
接下來,社交媒體的出現,讓我改變了想法。搜索引擎的前提是必須事先知道這件事情,但實際上我們知道的事情非常有限,而門戶網站則信息量太大,難以提取。社交媒體提供了互聯網的另一種可能性,即只關心感興趣的話題就可以。例如關注科技,每天看到的都是有關科技的信息。社交媒體出現以后,我的想法是互聯網將來可能永遠都沒有盡頭,搜索引擎不是終結,社交媒體肯定也不是,將來什么是終結?我不知道。
從2012年到現在,最流行的是自媒體,它也是隨著帶寬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如此大量的信息,都是由帶寬變化而引發的。淘寶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足夠的帶寬支持我們在電腦上看更多的圖片,如果回到門戶時代,即使馬云有那樣的思想也實現不了。所以自媒體發展到現在,還沒有到盡頭。小米公司的雷軍說手機是個人信息的終端,但手機是必須攜帶的物理媒體,所能呈現信息量仍然有限。我們現在之所以要換手機,是因為內存不夠,運行速度變慢,電池也不行了。但是,隨著網速越來越快,未來手機完全可能變回通訊工具,不再需要CPU。例如我們拍攝一段視頻,將內容瞬間存入網盤,如果連接能夠達到100-200兆,就不需要存儲器。
再向后發展就是人工智能,例如我今天從深圳飛到北京,會否出機場就有一輛出租車在等候,如果有霧霾是否下車就有一個3M口罩提供,而大衣也正是我需要穿的?之所以能實現這些,是基于對我所有數據的分析,如果分析我五年內的微信聊天記錄、淘寶購物記錄、信用卡消費記錄等所有信息,就能立刻刻畫出我的性格、愛好,從而通過人工智能產生一個行為預測。
而到了全智能時代,其場景將是令人恐懼的,巨大數據量的處理將對人造成危害,生活變得和科幻電影一樣。

帶寬和傳輸
大數據和云計算實際是兩種描述方式,前者強調數據,后者強調計算。大數據是個大概念,其最大優勢在于數據分析,而不是數據本身。現在人類已有1.2ZB的信息量,大約等于10億G的容量,其中有2%是非電子媒體,98%是電子媒體,怎么分析它將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所以,互聯網時代以后最有競爭價值的是應用。客戶向上游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硬件競爭力會越來越強,淘汰速度越來越快,單純拼比硬件已沒有意義,未來一定是個應用為王的軟件時代。
帶寬的增長也絕不僅是速度變快的問題。對于用戶來講,原來看一個電影需要下載20分鐘,提高帶寬以后就需要5分鐘。這種增長為整個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產品的發展方向、銷售方法、使用方法都隨之改變。
谷歌眼鏡還沒有大規模銷售,已經令很多使用者上癮,患上眼鏡綜合癥了。實際上用谷歌眼鏡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現在受限于帶寬還不能實現。谷歌眼鏡是向宏觀應用發展,還有向微觀應用的發展。谷歌把機器做成紅細胞大小,再配合手環類產品,即可搜索用戶體內的健康狀況,例如血紅蛋白含量等,最終目的是把這些信息傳到醫院,讓醫院指導用戶行為,未來像腦中風這樣的疾病就有望被預防了。
只要帶寬增長,任何一個設備都可以輕松取代手機,即使只使用一個藍牙耳機,在帶寬足夠的情況下,都可以做一切你想要做的事情。另一個有代表性的產品是Siri,它正在收集人們的生活習慣,只要有1/10的人在使用它,影響就會非常大。

互聯網思維
踐行互聯網思維最成功的企業有三家:蘋果、阿里巴巴和特斯拉。其中比較神奇的是特斯拉,他們只做電池管理,其他組件都外包出去,這讓特斯拉成為一個平臺,而車主可以基于這個平臺隨意定制汽車。
這三家企業最大的共性也是做平臺,引申到AV行業中,我們在賣硬件沒有銷路的時候,做平臺通常會找到突破口,但這已經不再是硬件的概念了。
放眼整個人類社會,農業社會最大的競爭優勢是資源,工業化時代是產品,互聯網時代所有的制高點都在平臺上做文章,云計算(大數據)時代是樣本,虛擬社會則是算法。對于產品來說只有產供銷三個環節,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供銷已不存在,當你還在想怎么賣產品的時候,客戶已經不需要了。客戶面對產品時,并不會在意具體的產品,如投影機、投影幕等,他們更關心的是結果,是會議廳怎么開會,你只需要展現未來怎么開會即可。而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的方式顯然是軟件,所以軟件一定是未來競爭所在。從下面這張分析圖中可以看出,硬件利潤發展已經非常慢。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沉迷于產品之間的競爭。阿里云已經能收集到龐大的用戶消費習慣,還能以此分辨出中國人、外國人的喜好,并最終給用戶推送其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樣本優勢,將來在阿里云上面開發出來的算法可能是最有競爭力的。
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是帶寬,帶寬越大,信息量越大,信息的便捷性越強。但是帶寬是有極限的,達到極限之后的競爭就沒有意義。人的極限是同一時間眼睛只能看一個節目,人眼看畫面的極限值是8K真彩。如果用4K來傳輸,信息量是12GB,如果要達到8K圖象,信息量就是48GB。也就是說人的信息量在同一時刻只要達到48GB以上意義就不是太大。便捷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并不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是在信息成本下降的過程中一個有用的階段。
AV行業的互聯網未來
AV行業將隨著帶寬的變化而轉型。
首先,產品將向網絡化、零件化與標準化方向發展:傳統的矩陣和DSP將消失;音頻、視頻、燈光與控制系統不再有界限;所有硬件產品將只是一個IP節點。
其次,系統集成將向智能方向發展:系統平臺將從控制中心向接口功能過渡;智能控制向云端靠攏,算法將決定勝負。
最后,產品銷售將從硬件向服務轉移:硬件不再是系統的主體,在線服務將成為主流;云計算支撐的處理中心;虛擬管理中心的租賃服務將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