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出現,標志著“人人可以是記者”的時代到來。人們自發地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使信息源這一專有名詞變得越來越大眾化。社交媒體的出現給所有人搭建了一個平等、公開、透明的平臺,包括政府、機構、企業、媒體、個人等所有人都可以在此平臺上發布信息和消費信息。這就意味著,信息源本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社交媒體的出現正在一步步地顛覆傳統媒體生產新聞的流程,也將逐步改變人們獲取新聞的習慣。傳統媒體雖受到挑戰,但也迎來了機遇。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需要競合。對傳統媒體來說,消息類新聞雖不具優勢,但評論類新聞仍是核心競爭力,在渠道分發上雖然目前受制于社交媒體,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將成傳統媒體趕超的新機遇。
人們觀看電視節目的方法正在發生變化,社交媒體改變了我們對電視節目的了解,甚至是觀看它們的方式。此外,社交媒體極大的幫助了電視節目,它使得電視制作人更好地理解觀眾并改善了節目,利用第二屏幕其實增加了觀眾對這些節目的欣賞度。
電視與社交媒體大數據的聯姻
社交媒體從用戶的溝通中產生內容,而電視則從內容輸出中催生溝通交流的需求。換句話說,把電視產生的內容可以自然而然的延伸到社交媒體上討論,這既為社交媒體帶來大量可供消費的內容,也為電視臺帶來增值的空間。
傳統的電視業長期處在以采編為中心的制作模式里,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都透出一種濃濃的“精英文化”。視頻網站Netflix用《紙牌屋》試水電視劇大數據之后,傳統電視臺認識到了數據指導的重要性。不過遺憾的是,電視臺本身沒有數據,他們無法Netflix那樣去分析網站用戶的喜好,盡管國內很多電視臺都有自己網站,但這些網站更像是為了網站而建立的網站,沒有用戶運營,更沒有用戶數據積累。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電視臺亟需利用數據來實現自身節目和劇集的“互聯網化”。
電視臺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增加節目曝光度,并利用在社交媒體上的反饋意見持續優化節目內容。不但解決了電視臺長期以來單向傳播的弊病,更重要的是,這也會讓電視節目搭上“大數據時代”的高速列車。在移動浪潮推動下,社交媒體與電視的聯姻正在爆發巨大的行業紅利。一方面社交媒體從電視節目里不斷尋覓內容消費熱點,另一方面也為電視的革新提供數據支持。而電視臺則利用社交媒體的數據,推動自身采編制播模式的創新,逐步進入社交大數據時代。
社交媒體推動電視與觀眾的互動性
社交媒體有力推動了觀眾參與節目互動,在觀眾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和溝通感,這對于維持觀眾的關注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目前,傳統電視業對于社交媒體的認識日益深入,也加大了對社交媒體的應用力度。對于電視臺來說,社交媒體有助于增加電視觀眾的參與度,提升忠誠度;對于電視節目來說,社交媒體最適宜應用的節目類型是娛樂,其次是體育,第三是新聞和時事節目。就社交媒體的終端來說,平板電腦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智能手機。
社交媒體為傳統電視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條件,而傳統電視業更需要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并通過對機構設置、管理理念、節目制作與播出等方面進行改革,強化媒體的社交應用能力和節目的社交及互動功能。目前,我國媒體對于社交媒體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規劃性、系統性。一項針對幾個主要國際電視頻道在推特上表現的研究發現,在2014年3月中國“兩會”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半島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CTV-News,北美分臺CCTV-News-America,非洲分臺CCTV-News-Africa)等四家媒體的6個推特賬號共發送了13664條推文,在轉發次數最多的前20條推文中,CNN占據12條,BBC為7條,半島電視臺為1條??梢哉f,社交媒體是電視業的一個有機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宣傳平臺或互動手段。
多屏融合互動趨勢
近兩年來,社交媒體與電視的融合越來越多樣,從世界杯期間微博與央視的話題互動,到微信“搖一搖”參與中國好聲音的現場互動,再到光棍節短視頻海選“脫單用戶”成為《非誠勿擾》的嘉賓,社交媒體不僅作為新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更是一種內容輸出和沉淀的平臺,逐漸塑造出臺網聯動的多屏新模式。
國內社交媒體在用戶表達交流中產生UGC內容,而電視則從內容輸出中催生溝通交流的需求。兩者的合作通常是電視作為主導,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輸出內容和話題,為節目的預熱和互動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以《非誠勿擾》為例,幾乎每期都能產生一個道德話題,通過微博不僅實現了節目和網友的實時互動,還引發了無數觀眾的討論,《非誠勿擾》也借此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社交媒體不僅是電視節目實時互動的有效陣地,也是其重要的內容來源,相信隨著更多電視媒體的轉型以及多屏時代的來臨,還會有更多的玩法形式誕生。
進入2015年,我們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社交媒體和傳統電視也面臨新的考驗,而對于傳統電視,則需要進一步和社交媒體結合,在社交電視上尋找價值商業模式。在這樣的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創新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