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計是“連環計”。古曰:“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簡單地講,遇到強大的對手,不要去硬拼;要設法讓對手自己消耗自己,即“使其自累”,然后再攻擊對手;也就是,一計是“累”敵,一計是攻敵,兩計相扣而用。
“連環計”的關鍵是“使敵自累”,并不在意用計的數量。倭寇的IPTV進攻有線就利用了“連環計”的精髓或間接使用了“連環計”。有線當初單向數字化取得的最大優勢是廣播電視頻道數可達到300套以上,要想竟爭有線就必須想辦法讓有線自耗掉頻道資源,即“使其自累”;由于缺少競爭意識和資源意識,有線在“奸細”或“叛徒”或“無知”的慫恿下,“三招”就自廢了武功,讓資源耗盡;有線“自殘”的第一招就是沒有及時或同步地進行H.264的升級,特別是沒有選擇支持H.264的機頂盒解碼芯片,導致MPEG-2長期低效地占用頻率資源;有線“自殘”的第二招是將大量頻率資源去做根本無效益的、自欺欺人的數據廣播;有線“自殘”的第三招是引入多數百姓感受不到的、即便是開路也無人問津的、低收視率、低更新率、低品質的付費電視。倭寇待有線“自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或較少的廣播頻道、輔助“回看”和“時移”以及“免費”的營銷策略,輕而易舉把有線打得落花流水。倭寇的“連環計”的“累敵之計”由有線內部的各級“奸細”完成,“攻敵之計”由倭寇和皇協軍完成(早期的皇協軍是百視通,現在是愛上電視)。

同樣,有線也可以用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設計針對倭寇的“連環計”,精髓也是“使其自累”。倭寇光纖到戶后的最大優勢是帶寬,“累敵之計”的核心是讓倭寇無收益地耗費掉自己的帶寬,目前天然幫助有線實現“連環計”第一計的幫手是OTT,IPTV是獨立的波、與倭寇的寬帶無關,而OTT則是倭寇帶寬的“蛀蟲”(這也是有線在互聯網寬帶上發展OTT形同“自殺”的主要原因);倭寇“升級帶寬不漲價、甚至降價”也是“自累”。有線針對倭寇“連環計”最有效的“攻敵之計”,就是有線“第一爺們-重慶有線”的“訂高清、送寬帶”,甚至可采取“有線電視用戶、免費手機或Pad上網”策略。
需要重點提醒有線同仁的是目前交互電視平臺上應用,部分有線正在步單向數字化“自廢武功”的后塵,大量無效益的、低劣或拙劣應用充斥著屏幕,特別是寶貴的一級欄目。再次提醒同仁,交互電視不是互聯網,是靠精品取勝,而不是數量取勝。如果繼續“自累”或“自殘”,完全有可能再遭互聯網電視和OTT智能電視機聯手或結合的“樂視連環計”。
還需要反復提醒同仁的是,網臺之間矛盾也被倭寇用“連環計”加以利用。倭寇樂見有線“落地費”漲價,從而使有線優勢的價值鏈斷裂,倭寇只需很低的成本便可策反電視臺“起義”。列寧同志曾經說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31個問題是:你能列舉一下有線曾經擁有的優勢嗎?這些優勢被有線無效自耗的有多少?你是否有意或無意地成了倭寇“連環計”的幫手?在近二十年的有線歷史上誰最有可能是倭寇“連環計”的“奸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