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王石與寶能之爭將中國資本市場的并購推向高潮。一方是中國地產界最優秀的地產公司(沒有之一),一方是近幾年資本界玩的風生水起的資本大鱷,高潮迭起的爭斗大戲讓無數吃瓜群眾咋舌。
就連萬科這樣的公司在資本面前都毫無還擊之力,門口的野蠻人是不是被資本玩壞了,玩得太過火了。跌宕起伏,曖昧不親的各種關系讓A股市場脆弱的神經緊繃了一年。就在整個事件懸于未決之際,高層一陣公開喊罵,把兇猛的資本批作“妖精”、“害人精”讓事態有些緩和,吃瓜群眾也暫時松了口氣。
在資本市場歷來都有著拿并購當故事講的傳統。有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的版圖,吞并一些規模小、實力弱,但在某方面有著特定優勢的公司;也有企業在做大做強后尋求被更大的財團收購;也有大股東在美妙的故事情節中大把減持手中股票,趁機套現一次實現N個“小目標”。
并購與企業轉型早已沒有新鮮事。但背后,這一樁樁的并購,一個個的企業轉型事件,卻都在影響甚至引導著個個行業發展的方向和企業發展的命運。
近幾年,AV行業的并購與轉型頻發。國內巨頭依靠并購獲取核心技術、拓展新的市場疆域,國際品牌通過并購整合完善方案。
從2015年開始,威創股份就開始啟動轉型,將業務中心瞄向了學前教育,并先后收購了紅纓教育、金色搖籃等幼教機構,同時,也確立將幼兒教育打造成收入增長第二業務的發展目標。公開資料顯示,威創的轉型力度繼續加大,去年2月份就耗資6,000萬收購艾樂教育1/3股權。從2016年推出的定增方案中,將25億的資金投向了幼教業務。
2016年4月,真視通4億元收購北京網潤杰科,前者希望通過收購實現公司產業內的橫向擴張。也正是出于對云技術和業務模式的看好,真視通大幅溢價進行收購,以期在開發基于云平臺的大型軟件應用系統。
在成功收購了平達公司,獲得了DLP大屏核心技術及平達的海外業務渠道優勢之后,2016年AV界的收購大王利亞德開始謀求布局VR領域,并宣布收購美國NP公司(NATURALPOINT),進一步提高在VR/AR領域的涉入深度。此舉也是基于對VR/AR業務的看好和未來布局。
通過并購轉型和擴大公司的能力圈,這是企業通用的做法。上海寰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黎平表示:“各種并購中,我們看到了傳統企業在單一AV行業中的步履維艱與轉型突破的渴望,也看到了AV行業大融合的趨勢。”
去年年底,哈曼國際被三星集團以80億現金收購大抵就將這兩方面呈現的淋漓盡致。被收購之前,哈曼堪稱業界的收購之王,JBL、AKG等知名品牌先后被納入囊中。據說被三星收購是因為供應鏈斷層、研發速度遲緩等問題。一方面我們看到,哈曼在前幾年致力于整體音視頻解決方案可謂鞠躬盡瘁,收購AMX之后業界一致認為哈曼具備了更強的整體方案提供能力,甚至可能會買入更多的AV品牌。但沒想到哈曼卻在短時間內成為了更大資本的獵物。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三星收購哈曼之后,AV行業的融合趨勢和寡頭特征愈來愈明顯。以三星的財力,想在AV行業有更深入的動作,恐怕沒有幾家企業能夠御敵,這勢必會給行業參與者帶來更大的挑戰。正如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大釗所講的,我們身處一個不奔跑就會落后的時代,對市場變化亦步亦趨已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更遑論發展壯大。
并購與轉型的故事還將不停上演。只有不斷的創新和變革,不斷超越自我的能力,始終在“創業”而非“守成”才能在行業格局變化之前,靈敏的判斷市場走向、管理風險預期,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