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碧華所著《只是蝴蝶不愿意》上說:
什么叫多余?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蒲扇,還有等我已經心冷后你的殷勤。
不合時宜的,自然是多余。中看不中用的,也屬多余之列。
在樓房頂上刷綠漆,給路邊房子靠馬路一面統一粉刷裝潢……
只能顯示“歡迎領導蒞臨指導工作”的拼接墻、立在墻角黑著屏幕落灰的數字標牌、花大精力部署但因為體驗差而少有人光臨的直播間、數以萬計但一團亂麻無從著手的“大數據”庫……
表面功夫、繡花枕頭、花拳繡腿、銀樣槍頭……說起來輕描淡寫,還極具神韻,但細究起來,我們當初在購入設備之時花費幾許?數據輸入的辛勞幾許?浪費幾許?后續拆除還是保留?這是個問題!
跟如今越來越流行起來的網購頗有相似之處。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和鋪天蓋地的宣傳,“買!買!!買!!!”成了永恒的主題,網購成癮成為亙古以來第一次發現卻已經大面積蔓延的新型心理疾病。有識之士開始把近幾年流行起來的雙十一購物節稱作“剁手節”,買了就剁手,懲罰意味不大,后悔成分居多!
奧卡姆剃刀定律提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現在,“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常常被我們用來在購物的時候分析其購入的必要性。
我們認為,大視聽行業的工程,也應作如是前期否定流程!
前期否定很有必要
之前,我們確實經歷過“面子工程”,誕生了很多華而不實的項目。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就以數字標牌為例,當年DS很火的時候,一方面將“大牛拉小車”演繹得淋漓盡致:什么臉部識別、(裸眼)3D、4K、手勢/語音交互……幾乎把當時最流行最熱最火的技術全部堆砌武裝到DS系統中,運算能力也沒落下,Intel、AMD頻發新品,召開產品體驗會,三天兩頭談前景講趨勢畫大餅,一大波小伙伴們紅著眼跟著往前沖。
另一方面,數字標牌又在應用領域的拓展上做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相信很多人都在廁所里面看到過鏡子和顯示兩用的屏幕。需求在哪里?打衛生紙廣告?顯示廁所的PM2.5值?被猛然驚艷到,忘記來廁所的目的而節省下紙張和水資源?
哪怕是非常明確的部署要求,也有很多因素是需要考慮的,比如總擁有成本。
部署數字標牌系統,是一個相對繁復的過程,在作出預算決策之前,必須對數字標牌系統的實際成本有清晰的了解。除了硬件成本,還有更多其他開支,包括:安裝維護成本、運營成本、內容制作成本等。所謂有備無患,在點亮屏幕之前,明晰地了解一套數字標牌系統的總擁有成本,對于該項目的成敗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事先規劃,也要對其總體成本做必要的分析與了解。如果在運作上沒有全方位地考慮或者忽視這一環節,那該項目會半途擱淺也未為可知。
在一些不成功的例子中,花大價錢購置部署,期望能有一番作為的數字標牌最終顯示著單調的、一成不變的內容,或者就接一張電視卡播電視,任其變成讓民眾打發時間的工具,根本不具備任何行銷效用;或者干脆就不再啟動,形如雞肋,棄之可惜。

當然,拿DS舉例,并不是說目前市場發展不好,但與數年前的火爆,肯定是相去甚遠了。我們也不排除常說的“擴展性”、“用若干年也不過時”等一類說法,只是實際情況是,那些“不過時”的部署項目,很多已經如浮云一般消失不見。現在放眼望過來的,大都是非常常規的內容呈現和廣告顯示,幾乎算是返璞歸真了。
能用起來,才是我大AV行業精髓
與數字標牌由性能堆疊、追求炫酷——吸引眼球本來就是數字標牌的固有和最重要的屬性,這一點是無可指摘的——到回歸顯示本身化繁為簡的發展軌跡不同,拼接墻行業經歷的是由“我要有一套”到“我要‘用’一套”,由“展示型”向“實用型”發展變化的的軌跡。
主動或被動發生這種變化的結果,就是大屏顯示已經成為標配,成為工作流程,在交通、能源、公安、軍隊、智慧城市等眾多應用領域,為客戶提供了基于特定應用場景的行業超高分可視化解決方案,不但變得更好看了,而且更好用了,幾乎已經無可替代。
能用起來,才是我大AV行業精髓。很多時候,專業AV應用被認為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也越來越具有“雪中送炭”的覺悟了,無論是大型賽事演出的聲光影響演繹,還是助力全球頂級會議的擴聲、同傳、安保、錄播/直播,又或是互聯網潮流下的各種顯示與交互場景,幾乎已經不可缺少AV的參與。就說上一年的里約奧運會開幕式,AV擔當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其中點睛之筆。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甚至可以說,AV元素為全球觀眾制造了開幕式成功乃至于整個里約奧運會的成功的第一觀感。
我們之前提到了數字標牌的臉部識別功能,從目前看來,我們認為并沒有能夠真正用起來。這并非吹毛求疵,因為在數字標牌火熱的那幾年,我們把很多的“高科技”賦能在機器上,行業內單單圍繞其中人臉識別的一項附屬功能——包括對性別、年齡、喜好的收集等功能在內——就進行了無數的延伸和展望,為此我們還一度心憂隱私問題,害怕在未來會引發“單向鏡”問題。
顯然,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肯定是杞人憂天了。哪怕未來真的有“單向鏡”社會問題,相信也絕對不會是主要由數字標牌的人臉識別功能所引發的。
為什么?
因為,安防行業的“人臉識別”,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他們把“人臉識別”真正用起來了!
此前,深圳市公安局曾作出要求:到2017年底,全市范圍內在視頻監控領域實現兩萬路的人像識別的建設。
以深圳市公安系統人臉識別建設規模最大的龍崗分局為例,截止到目前已經建設了智慧警務二期,接入到龍崗分局業務系統中的人臉識別是2,910路,其中還包括了250路從其他分局匯聚到龍崗分局的人像識別的業務系統,比如說聯合判案等。
這么多的人臉識別建設在龍崗的公安業務系統當中有何成效呢?
在去年的深圳十大杰出優秀警務案例評比中,有六個案例是完全依賴于人像的智能識別,而另外四個案例也或多或少借用了這些系統。而據了解到的情況,在今年的文博會上,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通過動態人臉布控系統實現了近20萬人次的人像識別,保障了文博會零案件的發生。在福田區,為文博會總共裝了40路相關產品,系統共識別了180,883人,預警了2,871人,抓了20人,實現了零案的發生。
當然,這一背后,主要得益于大數據、超算集群、算法等方面的進步和應用。無他,市場成熟了,可以真正落地了。無論是硬件、軟件,算法,都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人都說“日子不好過了”,就這一點行業內也曾展開了非常廣泛的討論,各有結論,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我們認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正是因為“能用起來”這樣的行業精髓這些年在行業企業和用戶的碰撞互動中的發酵蔓延。用戶過了不理性的階段,行業過了不理性的階段,這其中有用戶的自我覺醒,更大的功勞在于行業領先型企業的市場教化。
改變和進化也有錯嗎?
當然沒錯!但是,成功屬于先覺醒并愿意犧牲眼前利益而嘗試的那一部分。畢竟,那一天遲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