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電影院效益最大化困擾著每個影視工作者,大家都在反思,尋找解決方案。而電影院作為影視行業的終端,除了為觀眾提供豐富的片源以外,是否能有更大的作為?成為每個影院管理者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影院叢生 觀眾選擇太多
觀眾為什么選擇影院,片源的影響是公認的因素之一,但片源有了保證,影院的效益就能上去嗎?未必盡然。
隨著影院的擴建,觀眾看上一部心儀的電影似乎已經不是一件難事?!爸灰械胤娇梢钥措娪?,看的是好電影,而且沒有漲價,那就行。”這是筆者在影院觀眾采訪中得到最多的答復。
而在互聯網上搜索團購信息也可以發現,一般20-30元就能團購到一張正在熱映影片的電影票,而價格相差不大的電影票,卻有許多家電影院可以選擇。對于觀眾來說,如今影院的存在似乎模糊成了一塊固定的背景板,影院建設的同質化現象阻礙了觀眾的進一步選擇——同一部電影,不同的影院,選這家還是那家,對于觀眾來說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在絕大多數觀眾都會使用的第三方購票平臺上,影院宣傳同樣有文章可做。
現如今貓眼、淘票票等平臺上均有影院特色的篩選分類,但因為電商平臺對于影院具體業務的了解不足,同時影院也未能及時與購票平臺溝通交流,導致特色影廳分類不專業、影院特色未能完全體現等問題。
對此,影院或院線可與第三方平臺多溝通,不僅停留在簡單的影廳分類上,可以從規模、選址等不同的主打特色出發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簡略、準確的影院環境、其他增值服務等信息,潛移默化地幫助影院或院線樹立起品牌形象。
如何精準面向目標觀眾?
影院因為選址、定位等不同,在目標觀眾上也會有所差別。而無論何種宣傳,都需要影院有針對性地精準傳達給周邊的主力觀影群體。
在宣傳策略方面,萬達的確為廣大影院樹立了榜樣。除了檔期、影片的宣傳之外,萬達的真正高明之處其實更多地在于各影院的特色宣傳。針對不同的影片,各地影院會根據時間、感興趣觀眾等,將營銷重點縮小到較為精準的“小群體”上。
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張藝謀的《長城》,電影當時在元旦過后上映,這時愿意來觀影的年輕觀眾并不多。
萬達影院采取的策略是將重心放在50歲以上人群,甚至針對影院附近早起買菜、或是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提供優惠票價的早場。這些對于小院線、加盟影院都具有借鑒意義。

除此之外,在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漸成為影院主力消費群體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新穎的營銷手段吸引他們走進影院十分關鍵。
現如今,直播行業因為進入門檻低、操作簡單等特點,在年輕群體中極受歡迎,影院同樣可以通過直播平臺,對包括檔期影片、明星見面會、路演活動甚至影院日常工作等進行直播分享,利用平臺“附近的人”進行點對點推送,也可以將直播粉絲轉化為影院觀眾。
但在美國影院,專為會員成立的電影俱樂部卻是很常見的。這些為提高會員粘性的社群將會員集聚起來,并為他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這些服務除了優惠電影票、提前觀影、參觀電影拍攝地等影視相關的活動以外,還包括在餐飲零食方面的折扣、生日優惠、影院活動等各個方面,總之就是不斷刷存在感,創造良好的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的忠誠度。
而實際上隨著在線票務平臺的飛速發展,影院逐步喪失話語權,僅僅淪陷為在線票務平臺的一個價值單一的終端消費點。更為可怕的是,票務平臺除了票務,更重要的還有背后的大數據。隨著在線票務平臺在影視行業內一路橫掃下來,影院既掌控不了流量入口,又掌握不了會員數據,如被人扼住命運的咽喉,活生生被排擠到整個產業鏈的最下游。由此可見搭建影院自有營銷渠道有多重要。
辰星的“慧影云”平臺正是這樣一個以數據為紐帶,打造以用戶為數據核心的經營管理一體化平臺,為影院建設、運營搭建場景營銷通路及數據化平臺,實現影院及觀眾高效互動轉化,有效提升獲客、知客、活客、成交效率。除了影院票務、會員、賣品等核心業務之外,該系統還構建了影院自有電商平臺、商圈營銷和異業經營場景。
自有電商平臺可以解決電影票、賣品售賣,完善購票渠道,同時提升會員服務;
商圈營銷能打通影院多形式經營,實現影院資源平臺帶動人流以及會員資源積累等;
異業經營則以影院為流量入口,增加書吧、衍生品、餐飲等多業態場景。同時幫助影院實現運營管理數據化。
通過打通電影票、賣品、柜臺、電商、自有APP、微信、異業終端、第三方合作等銷售全流程的大數據,實時進行流量導入、觀眾收集,通過影片喜好、購票習慣、賣品消費、消費頻次等對觀影者進行畫像,進而分析及價值挖掘,洞察經營問題,幫助影院經營管理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