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截止到晚七點,當日大盤票房過3億,《哪吒之魔童降世》近1.5億,無論是票片占比還是票房占比都遙遙領先。

與之相反的,是口碑崩盤的《上海堡壘》,上映三天票房剛剛過億,當日票房勉強過千萬,受口碑影響,當日排片占比僅10%,還不如上映11天的《烈火英雄》的一半。至此,這部投資近4億的電影,最終票房很可能會止步于1.5億,可能還不夠支付演員的片酬,更不用說制作費了。

這是顯而易見的結果,面對如潮般的差評,導演滕華濤坐不住了,8月11日一早,他微博發了很長一段文字,用那句網友對《上海堡壘》最流行的評論作為開始——《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表達了他的難過。
后面滕華濤表達了幾個重點:
首先是自己為電影的失敗背鍋,并感謝演員和投資方;
其次是感謝選擇支持自己的觀眾,其實也側面想表達電影盡管不完美,但至少用了真誠的態度,有能夠感動觀眾點;
最后表示接受批評,但自己不氣餒還會繼續創作,同時祝福中國科幻電影。
值得探討的是,《上海堡壘》口碑和票房失利這個鍋,真的該導演滕華濤一個人來背嗎?到底是誰的責任?下面來細細分析。

營造輿論的兩極,誰在喪心病狂?
如果看大的輿論氛圍,會發現正在上映的《哪吒》和《上海堡壘》,以及同為科幻片的《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被推到了輿論的兩極。
《哪吒》和《上海堡壘》顯露出了輿論的強大威力,《哪吒》得到一邊倒的好評,票房順勢超過了35億,而《上海堡壘》上映第一天就被輿論全網絞殺,導致上映3天票房都難過億。輿論成功的把《上海堡壘》拍死在沙灘上,再也爬不起來。
再看《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第一個把兩部電影放在一起,說《流浪地球》打開科幻的門,而《上海堡壘》又給關上的人,其實本身就是在用拉踩的方式來帶節奏,這樣說對兩部電影其實都不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

決定科幻電影的大門是否打開,靠的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整個市場創作環境,以及整體的電影工業水平。在《流浪地球》之后,并沒有馬上一窩蜂的科幻題材上馬,《上海堡壘》也是從劇本到拍攝耗費了6年時間的電影,很顯然,無論從劇本開發能力,到制作水準,國產電影和好萊塢都還有很大的距離,以至于這么多制片公司都沒有追著嘗試,因此,《流浪地球》扛不起推開科幻大門的標簽。

另外,說開啟也好,復興也罷,更多的是網友們的一廂情愿,比如國漫電影,《大圣歸來》說國漫復興,后面《大魚海棠》、《白蛇》也都在喊國漫復興的口號,這次《哪吒》又開始喊,但真的復興了嗎?用電影來判斷行業,其實就是以偏概全。
接著再說《上海堡壘》關上了門,更是對電影的不公平。難道拍科幻題材有指標,唯一的一個被《上海堡壘》占用了?滕華濤引用了這句話,是因為這個不公平的評論,真的很傷人。以《上海堡壘》的賣相,就算再不濟也不至于票房慘到這個份兒上,是真的被輿論給謀殺了。

《哪吒》暗示了《上海堡壘》的命運
當然,拋開帶節奏的那一波人,對《上海堡壘》正常的批評沒問題,電影確實拍的不理想,有很多問題,令人失望。那么電影的問題到底在哪?
《哪吒》故事的開始,是即將降生的哪吒,本來給他的靈珠被敖丙搶去,結果自己接受了魔丸,結果敖丙長成了帥氣的公子,而哪吒成了難以控制情緒,人見人嫌的小孩。

其實比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就很像《哪吒》里這兩個孩子的命運,劇本是一劇之本,劉慈欣的小說本身邏輯性強,接近于硬科幻,給電影改編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但《上海堡壘》呢,其實側重點在言情部分,科幻的部分連軟科幻都算不上。因此《上海堡壘》本身該成為一部帶有科幻色彩的言情電影,然而從一開始輿論就被帶偏了,被期望成一部可以接棒《流浪地球》的科幻巨制。試想一下,就算不是滕華濤、不用鹿晗,或者干脆換上郭帆帶隊,《上海堡壘》是否會成為《流浪地球》一樣水準的電影?更何況,《上海堡壘》的編劇還是小說原作者江南!

拍電影不是畫畫,導演不決定一切
很多人敲敲鍵盤就能罵電影、罵導演,但很少人知道電影的創作過程。其實一部電影,特別是重工業電影,往往有一個超過千人的大劇組,以及多家公司共同協作,拍電影不是畫畫,導演拿著畫筆涂抹,統領全局,在劇組,導演更多的是統籌的角色。

而影響電影創作的因素非常多,劇本完成之后要畫分鏡圖,《上海堡壘》有超過1600個特效鏡頭,這些在分鏡圖的階段就已經規劃好,特效就像是一個很大的調色盤,導演和特效總監根據預算來安排特效量,并分配給制作公司。這一步其實并不是導演能全盤把控的。導演更像是一個執行者,在預算、以及拍攝周期內保證電影拍完。

所以,接了《上海堡壘》這個項目的滕華濤,從一開始就是一次嘗試和冒險,在此之前他沒接觸過過多的電影工業,所以面對1600個特效鏡頭就顯得力不從心,加上預算、時間、演員等種種掣肘,導致電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所以說,《上海堡壘》可能在各個環節都出現問題,但絕對不該導演滕華濤一個人背鍋,而網友們一邊倒的狠踩,更把電影推到如今的境地。在我看來,《流浪地球》沒有推開什么大門,只不過是一絲星火,讓后面的創作者看到了科幻電影的希望,而在那之后,不管好的作品還是失敗的嘗試,都值得鼓勵,如果作品不理想,就這樣狠踩,以后還會有人敢做科幻電影的嘗試嗎?所以,關上科幻電影大門的不是《上海堡壘》,很可能是畸形的輿論環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