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從規劃的內容來看,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將要辦六件大事,即基本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建立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建立更加有效一體化體制機制。
在《規劃綱要》中,蘇州和嘉興被著重提及。要求充分發揮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提升上海虹橋商務區服務功能,引領江蘇蘇州、浙江嘉興一體化發展,構建更大范圍區域一體的創新鏈和產業鏈。
從整個《規劃綱要》可以看出,未來長三角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那么,哪些板塊和股票將站上風口?
長三角要辦六件大事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要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二是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要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三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能源安全供應和互濟互保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設施率先布局成網,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達標。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
四是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要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五是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要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六是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壘逐步消除,一體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協同開放達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金融、地產皆有規劃
《規劃綱要》對金融和地產相關規劃都作了說明。
《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強各類資本市場分工協作。加快金融領域協同改革和創新,促進資本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依法合規擴大發行企業債券、綠色債券、自貿區債券、創新創業債券。推動建立統一的抵押質押制度,推進區域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聯合共建金融風險監測防控體系,共同防范化解區域金融風險。鼓勵地方政府聯合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經濟發展、盤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支持符合監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銀行在上海設立營運中心。支持上交所在長三角設立服務基地,搭建企業上市服務平臺。
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深化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開展土地整治機制政策創新試點。用好跨省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的原則,優先保障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所涉及新增建設用地和占補平衡指標。
國家頂級戰略
業內人士認為,長三角一體化已晉級國家頂級戰略,可以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戰略并駕齊驅。
而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長三角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長三角地區經濟最為活躍;二是長三角地區處于中國兩條最重要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交匯之處;三是長三角早就被國際譽為第六大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的優勢地位和巨大潛力無可匹敵。隨著政策的逐漸加碼,上海的開放門戶、江蘇的制造業基礎、浙江的新經濟、安徽的人口紅利,將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馬太效應將更加顯著。
另有研究機構指出,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網絡是以上海為中心、寧杭合為支點、其他城市為節點的聯合體系。2016年上海松江區布局沿G60高速公路構建“一廊九區”,由此誕生G60上海科創走廊。截止2019年10月,成功登陸科創本的41家企業中有12家企業來自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此外,上海自貿區自2013年成立便引入“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在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專業服務和金融服務等領域實施多項開放措施,綜合比較數版負面清單,可以發現其開放度逐漸升高。2017年和2019年在區域內另成立了浙江自貿區、江蘇自貿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長三角區域的交通一體化已有所成效,基本形成樞紐型機場、樞紐型港口、高鐵網絡和高速公路網絡等區域快速交通骨干格局。而隨著上海浦東、虹橋等樞紐機場,滬杭、滬寧兩條高鐵及高速公路的運輸能力逐漸接近飽和,區域交通體系的網絡密度有待加強。
哪些板將迎風口
國聯證券認為,對于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投資機會,可以關注以下幾條主線:
(1)基礎設施建設對本地港口、公路、機場、物流以及地產的帶動;
(2)金融進一步對外資放開,服務業逐步減少展業限制,帶來相關行業公司的業務布局機遇;
(3)G60科創走廊沿線“一廊九區”在高新技術行業的優秀企業有望脫穎而出,如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醫藥生物公司;
(4)區域內自身經營實力較強、受益于產業升級和行業增長的龍頭企業。
然而,就市場而言,范圍太廣的題材可能并不好炒作,反而會挑一些題材中相對新鮮的點作為攻擊方向。
《規劃綱要》中,蘇州和嘉興被著重提及。要求充分發揮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提升上海虹橋商務區服務功能,引領江蘇蘇州、浙江嘉興一體化發展,構建更大范圍區域一體的創新鏈和產業鏈。這意味著蘇州和嘉興可能成為一體化過程當中重點突破的方向,因此蘇州和嘉興本地股有可能成為資金攻擊的方向。
在此次《規劃綱要》中,重點提及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應該也是超出市場預期的部分。此前上海的垃圾分類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上海環境、巴安水務、嘉澳環保、德創環保、鵬鷂環保等環境保護板塊的相關個股有可能會引起市場關注。
此外,在“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這一大事當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協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絡,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其中,關于量子通信又著墨較多,且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規劃綱要》要求,要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統籌布局和規劃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干線網,實現與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無縫對接,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因此,量子通信相關概念股可能會引起資金的重視。
關于工業互聯網建設的著墨亦超出預期。《規劃綱要》指出,要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準體系構建。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臺為主體、企業級平臺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企業上云和工業APP應用,促進制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對接。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絡安全試點示范項目。因此,工業互聯網概念可能重獲市場關注。
從整個《規劃綱要》來看,未來5年至15年時間,長三角地區可能迎來一個投資的黃金期,這些投資不單是傳統意義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反而更多地被賦予了生態和高科技的內涵,這類投資亦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戰略實施的助推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