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自2018年初到年末,各省級廣電機構深刻貫徹落實機構改革,黑龍江、浙江、山西、湖南、福建、山東、甘肅、吉林等多省相繼掛牌成立省廣播電視局。2019年3月底前,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實現基本完成。之后,隨著市級縣級媒體機構緊跟機構改革大潮,整合區域內的媒體資源,在合署辦公的基礎上逐漸向媒體內容重構、傳播結構重組、媒體生態重構的方向上繼續發力,媒體融合進一步縱深推進。
機構改革 全面鋪開
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推進,以體制機制問題為代表的深層次問題正在嚴重阻礙傳統媒體的轉型推進,不僅嚴重束縛了媒體的產能,也影響了主流媒體影響力的構建,這些深層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此種情況下,這場由國家行政力量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媒體機構改革,無疑將給予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注入強勁的內源動力。
傳統媒體的改革不但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自2018年至今,全國各級媒體的融合轉型都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并陸續開始呈現出預期效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按照“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的思路,持續推動“三臺三網”加速融合,建立總臺新媒體“一鍵觸發”機制,三臺移動端共同推送總臺重要評論和精品報道,先后推出“央視快評”、“時政微視頻”、“國際銳評”等一批知名網絡傳播品牌,獲得良好反響。
省級媒體廣電媒體方面,各省圍繞中央關于媒體深度融合的戰略部署,因地制宜,從平臺升級、流程再造、體制機制優化、人才隊伍建設入手,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省級融媒體中心,并進入常態化運行。同時,作為媒體融合轉型的一大亮點,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作為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議題,多次在中央級別的會議上被強調。

技術賦能 把握先機
在媒體的發展中,新興技術是強大的驅動力。在媒體融合進程中,誰掌握了新技術、用好了新技術就等于把握住了媒體融合的先機。
近兩年,新興技術的使用在媒體融合成果中亮點頻頻。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AI、VR、AR、全息投影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落地應用,帶來了全新的傳播 體驗。
去年兩會期間,新華社“媒體大腦”以15秒鐘生成發布了全球首條關于兩會內容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瞬間引爆媒體圈;10月1日,CCTV4K超高清頻道開播,此前,北京、廣東、上海等15個省、區、市的有線電視網已率先開通4K超高清頻道;11月,搜狗與新華社合作開發了全球第一個全仿真智能虛擬主持人-“AI虛擬主播”;歲末,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在講話時正式公布,工信部已經同意廣電網參與5G建設,國網公司正在申請移動通信資質和5G牌照。
2019年,隨著5G商用步伐加快,廣播電視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將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 “智慧廣電”的目標也將在技術的催生下變得越來越近。
以省級媒體為例,湖北的移動政務新媒體平臺“長江云”在2018年達到全省2220家政府部門入駐,搭建“一鍵問政”等接口,使長江云成為網民“口袋里的辦事窗口”;市級媒體中,成都廣電以“構建新型城市公共服務傳播體”作為戰略定位和“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服務”的初心,一手抓新媒體輿論引導,一手抓新媒體產業發展,在2018年創新探索了一套“新聞+政務+服務”的新型傳播道路,從而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
未來的廣播電視臺應當將廣播電視、新媒體、用戶進行深度連接、融為一體的全媒體智慧平臺,“新聞+服務+政務+……”的模式可以無窮的“+”下去,真正將傳統媒體通過互聯網化的轉型,打造成一個集傳播、服務于一身的生態型媒體。
內容服務 成效顯著
我們都知道,處于“四級辦電視”廣電金字塔最底層的縣級廣電媒體由于受到區域體量限制,與中央以及省市等電視臺相比的確沒有優勢,在人員、資金、規模、覆蓋范圍等方面更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郡縣治,天下安。” 作為擁有數十萬到百萬以上不同居民人數的各縣級區域,縣級廣電媒體作為最主要的媒介平臺,無論如何都具有存在性與發展空間。
在國內,不少縣級傳統媒體紛紛將媒體融合作為發展口號,如“打造現代化媒體融合集團”“實施媒體融合戰略”“采取線上線下融合一站式營銷”……在新的媒介生態下,謀求融合媒體發展正成為傳統縣級廣電媒體轉型發展的共識。
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逐漸深入,“內容+服務”的融媒體平臺正逐漸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新模式,為媒體融合的內容建設開拓新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融媒體中心在疫情防控、便民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層融媒體傳播的信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能夠及時地將當地疫情信息通報給當地民眾,使得信息傳遞更加具體明確、具有實際效用性。
在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這類融媒體產品實現了“媒體”、“政務”、“服務”三方面功能的融合,既是戰 “疫”信息傳播價值的延伸,也是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成果顯現。
未來之路 任重道遠
媒體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亮點不少。但存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也必須認識到:面臨的問題很多,有資金的,有技術的,有人才的,還有思想認識、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如技術平臺上重形式、輕實效,內容傳播上重生產、輕運營,體制機制上重當前、輕長遠,人才培養上重技能、輕思維。
幾年來,媒體融合到底給廣電帶來了哪些變化?創造了哪些財富?可否及時挽回廣電行業遭遇的滑坡?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面對新媒體的沖擊,許多唱衰廣電的論調大行其道。雖然廣電的媒體融合實踐還有不少問題和隱憂需要克服。
從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到扎實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這是從中央、省級到地方的媒體融合探索之路,它不僅關系到媒體生存與發展、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更識關系到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執政的現實課題。
編后
5G時代到來,將產生新的傳播形態,形成新的傳播生態;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將被運用到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對新聞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還無法預判;區塊鏈技術正在探索中,一旦發展成熟運用到新聞傳播領域,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還難以預估。
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媒體融合也不再是解決新聞媒體生存發展之困的策略與路徑,而是“一篇
大文章”,要通過媒體融合把“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
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將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新聞輿論工作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