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會議的攝像是把具有三度空間的景物再現到平面上。在攝像構圖中,主體的安排應根據主題思想的需要合理布局,構思立意要明確,力求完美表達主題思想。畫面中主體安排在哪個位置,代表著攝像人員的審美觀點和獨特的“眼力”。在取景框有限的空間中,要合理安排人、景、物,就必須掌握點、線、面的構圖技巧,才能獲得最佳的視覺布局,從而提高視頻會議的輪巡效果。
一、全景構圖
全景構圖要有主次之分,就視頻會議的全景構圖而言,應包含主體、陪體、前景、背景等因素。畫面的安排要根據造型藝術中的分割法則——黃金分割線來進行,見圖1所示。
全景畫面較為理想的安排是:背景(會議橫額)——在畫面的上方,應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一以下;前景、陪體(桌子、花)——在畫面的下方,應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一以下;主體(與會人員)——在畫面的中間,應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一以上。

對于前景、陪體,在畫面中起到陪襯、渲染和突出主體的作用,并同主體構成特定情節的被攝對象,裝飾和美化畫面。會場的桌子和花,既是畫面的陪體,又是畫面的前景,起到雙重的作用。在歷次召開的全國組織部門視頻會議中,發現有些畫面的陪體掌握不好,面積過大,造成前景、陪體喧賓奪主。對于背景,會議橫額起到深化主題思想、引導聯想的作用。
二、近景構圖
在視頻會議的輪巡中,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推”、“拉”的拍攝方式來體現主要領導的形象,“推”的落幅和“拉”的起幅通常采用近景構圖。
近景是指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是被攝人物更為主要的部分,著重表現人物的神情態勢和局部的細節特征,清晰地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面部表情和細微動作。在表現人物的神情、窺視人物內心世界的同時,臉部輪廓、上身動作也列入考慮的范疇之內。


在近景構圖中,人物視線方向的前方要留有空間(前視空間),并且應多于后面的空間(多余空間),要將“多余空間”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前視空間是產生意境、幫助聯想的條件,引發觀眾的視線和思緒順著畫面的意境流轉,激起感情上的共鳴。另外,被攝主體周圍留出適當的空白,有利于突出主體,使之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見圖2、3所示。
在歷次召開的全國組織部門視頻會議中,發現有些畫面的人物構圖太滿或者人物頭部上方留出的空間過多,在“推”的落幅和“拉”起幅的近景構圖中,把相鄰的人物一半留在畫面中,一半留在畫面外。筆者認為,人物構圖中在頭部上方應留出適當的空間,但不能過多,否則臉部就在畫面正中,產生重心下垂的感覺。另外,要避免相鄰人物不完整的構圖。
三、拍攝角度
拍攝角度是指攝像機的位置與被攝景物構成的實地空間的角度。對攝像藝術來說,選擇什么樣的機位和角度,是攝像人員內心狀態的表露過程。
角度的變化影響到畫面主體與陪體、前景與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變化。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力,表達不同的情緒氣氛及人與人、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不同關系。它具有鮮明的個性,能夠強調、突出、夸張、減弱事物的表現。
筆者認為,視頻會議的全景畫面選擇俯攝(俯角度拍攝)方式較好,它能突出主體人物在畫面中的主導地位,突出視覺中心。因為俯攝是把近景至遠景的景物在畫面中由下至上得到充分的展現,有利于表現景物的層次、縱深、數量、地理位置,有利于展示人物與環境的整體氣氛,使各分會場了解本地會場中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相互間的地位感,人與物得到充分展開,縱向線條得到充分展現,給人深遠、寬廣的感覺。
在歷次召開的全國組織部門視頻會議中,有些單位采取平攝(水平方向拍攝)方式,其畫面效果合乎人們平常的視覺習慣和觀察景物的特點,但是,平攝把同一水平線上的前后人物和景物相對的壓縮在一起,缺乏空間透視效果,不利于層次感的表現。 [Page]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D31視頻會議攝像機的機位是固定的,加之俯攝有貶低藐視的效果,因此不宜采用高機位、大俯視角度進行拍攝,否則,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抑感覺,削弱人物的氣勢,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為此,建議視角不宜大于40度。
綜上所述,各單位視頻會議的管理人員都應對畫面的構圖有所了解,在全國組織部門視頻會議輪巡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才能提高畫面構圖的表現力,才能把視頻會議做得更好、更活、更生動。